『壹』 什麼是膠原纖維腫脹、均質化
膠原纖維,新鮮時呈白色,有光澤,又名白纖維。HE 染色切片中呈嗜酸性,著淺紅色。纖維粗細不等,直徑1-20μm,呈波浪形,並互相交織。膠原原纖維由直徑20~200nm的膠原原纖維粘合而成。電鏡下,膠原原纖維顯明暗交替的周期性橫紋,橫紋周期約64nm。膠原纖維的韌性大,抗拉力強。膠原纖維的化學成分為Ⅰ型和Ⅱ型膠原蛋白。
嗜酸性筋膜炎(eosinophilic fasciitis)是主要以筋膜發生彌漫性腫脹、硬化為特徵的疾病,組織病理顯示膠原纖維腫脹、均質化,其間隙充滿酸性粘多糖基質。
本病病因尚未明了。目前多認為其發病與免疫異常有關,如一些患者中可出現高丙種球蛋白血症、循環免疫復合物增高、補體低下、類風濕因子陽性,筋膜間有免疫球蛋白沉積或同時伴發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這些都支持本病系一種免疫性疾病。對於本病的歸屬,有認為本病屬硬皮病病譜中的一個類型,即介於局限性硬皮病與系統性硬皮病之間,有些患者在病程中可轉化為系統性硬皮病。但多數學者認為其不屬於硬皮病,系一獨立疾病。
臨床表現:
以男性多見,男女之比久為2∶1。發病年齡30-60歲為多。發病前常有過度勞累史,劇烈運動、外傷、受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等亦可能誘發本病。
常以肢體皮膚腫脹、綳緊、發硬起病,或兼有皮臉紅斑及關節活動受限。病變初發部位以下肢尤以小腿下部為多見,其次為前臂,少數從股部、腰腹部或足背等處起病。病程中累及四肢者約佔95%,手足部佔48%,軀幹部佔43%,面部通常不受及。損害特徵為皮下深部組織硬腫,邊緣局限或彌漫不清。患肢上舉時,病損表面凹凸不平,沿淺靜脈走向部位可見坑道狀凹陷。患區皮臉可捏起,紋理正常,亦可伴不同程度色素沉著。
一般無明顯全身症狀,少數患者可伴關節或肌肉酸痛、乏力、低熱等。病變累及關節附近時可致關節攣縮和功能障礙。亦可伴纖維性外周性神經病變。有報道肺、食管、肝、脾、甲狀腺和骨髓也可受累,超聲心動圖檢出心包積液病例,肺功能檢查有顯示阻塞為主的混合性通氣障礙等。
治療:
丹參注射液16~20ml(2ml含生葯4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作靜脈滴注每日1次10次為一療程連續3~6個療程常有較好效果西咪替丁或雷尼替丁口服或靜脈滴注對部分病例有效對早期病例採用糖皮質激素有一定效果常用潑尼松每日30~60mg連服1~3個月非甾類抗炎葯對緩解關節肌肉酸痛有輔助作用其他亦可酌情採用秋水仙鹼(1~1.5mg/天)青黴胺(0.25~1.0g/天)或中葯積雪甙等。
應用雷尼替丁治療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療效滿意一般用葯1個月即可顯效半年後皮損局部得到恢復用法:口服雷尼替丁150毫克/次早中晚各服1次溫開水送服。
『貳』 變異性劇症膠原病是什麼
(一)發病原因 本病的病因尚無定論。鑒於本病合並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系統性硬化症的混合表現,故對本病是一種獨立疾病還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亞型,尚有爭議。但總的說來以自身免疫學說為公認,即可能是在遺傳免疫調節功能失調的基礎上,對自身組織損壞、退化和變異的成分出現自身抗體,從而引起免疫病理過程。其理由為:①本病與自身免疫疾病中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系統性硬化症有很多共同表現。②測得敏感而特異的高滴度的抗rnp抗體,表皮基底膜處有ig沉著,免疫熒光學檢查有與系統性紅斑狼瘡相似的斑點型抗核抗體。③抗核抗體幾乎全部陽性,而且其他血清抗體如類風濕因子、抗核因子等也有部分陽性。④在自身免疫病的代表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腎臟病變處,部分患者可查出抗rnp抗體。 (二)發病機制 關於本病的發病機制主要有如下學說: 1.遺傳家族分析證明,凡是帶有人白細胞抗原-b8(hla-b8)者,均容易發生混合性膠原病,而且其抑制性t淋巴細胞(t8細胞)功能低下。有人認為b8可能是免疫反應控制失調的標志。抑制性t淋巴細胞與免疫反應基因控制有關,當t淋巴細胞功能低下時,免疫反應基因即失去控制,結果導致體內免疫失調(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失調)。當抑制性t淋巴細胞功能低下時,可引起體液免疫亢進,細胞免疫低下。t8細胞還可抑制自身免疫的反應性,它的功能一旦缺損,就可出現自身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抗原過剩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復合物,又可隨血液循環而到達身體其他臟器,並在那裡沉澱和引起組織損傷。 2.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導致自身免疫功能障礙的機制可能有以下3個方面: (1)受病毒感染的t細胞細胞毒作用增強,導致組織細胞破壞。 (2)病毒感染的t細胞功能受抑制,導致增強的b細胞產生抗體。 (3)宿主內源性感染或內源性病毒產物,通過病毒對hla-b8陽性宿主的異體化作用,可把病毒種植於白細胞表面上,因而出現抗病毒和抗病毒感染的細胞反應,這些反應包括細胞免疫反應和體液免疫反應。病毒可使組織成分發生變化而出現自身抗原性,刺激b細胞產生相應抗體,發生抗原抗體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引起組織損傷。受病毒感染的細胞在細胞毒作用下,釋放出碎片,可使機體發生自身致敏作用,因而產生抗細胞成分抗體。另外,病毒刺激淋巴細胞可產生中和因子,促使自身免疫的發生。 3.抗淋巴細胞抗體 有人發現混合結締組織病患者血清中有一種抗淋巴毒抗體(抗淋巴細胞抗體)。此抗體本質是igm,對周圍t、b細胞均有破壞作用。它的活性與周圍血液白細胞及淋巴細胞數呈反比,在病情活動期其活性升高,在緩解期則活性降低。有皮膚、神經、食管症狀者陽性率高,但與腎臟改變、關節症狀無關。 4.病理 (1)皮膚鏡檢可見表皮過度角化,上皮萎縮;真皮內膠原纖維水腫、增生;皮下脂肪組織有變性壞死;皮下組織小血管管壁增厚,內膜增生、腫脹,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浸潤,血管周圍纖維組織增生、透明變性。 (2)肌肉鏡檢有變性,橫紋肌橫紋不清。本病的病理特徵既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和系統性硬化症三者的綜合,又有不同之處,如肌肉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變與系統性硬化症不同;血管呈一般的炎症改變,無類纖維蛋白變性,又不同於系統性紅斑狼瘡。 5.中醫病因病機 (1)病因:本病的病因不外為內、外兩因。 內因多責之於先天稟賦不足,陰陽、氣血虧虛或失衡,日久造成臟腑功能紊亂,常在外邪的誘發下而起病。或由後天飲食偏嗜,如嗜食辛辣肥甘而生濕、生熱、生痰;或暴食生冷,傷及脾陽;或由勞倦過度,病後失養;或內傷情志,損及臟腑、氣機等等,均可導致機體內環境的失衡而成為發病的基礎。 ①先天稟賦不足:先天稟賦不足之人,陰陽失調,偏於腎陰虧虛,則屬陰虛內熱。外邪乘虛而入,「邪人於陰則痹」。痹阻先在陰分,陰虛為本,血虛有火。病久陰血暗耗,陰損及陽,氣陰兩虛,時有外感誘發,病深則陰陽兩虛。 ②腎陽衰微:素體腎陽衰微,陰寒內凝,復感外邪而發。病程遷延日久者,痹阻絡脈之邪可內舍於臟腑,使臟腑功能失調,元陽虛虧,真陰不足,氣血虛衰,全身多部位和臟器損害,甚至危及生命。 外因多由外感六淫,或留著肌膚,閉阻關節,或內侵臟腑而導致發病。 六淫外感:素體營血不足,衛外不固,腠理不密,風寒濕之邪乘虛外襲,凝結於膚腠,阻滯於經絡,致使營衛失和,氣血瘀滯,痰瘀痹阻,失於濡養;或外邪郁而化熱,化熱則傷陰,濕熱交阻或暑熱由皮膚而入,釀成熱毒;燥氣傷津,津虧血燥。總之,風、寒、暑、濕、燥、火,外能傷膚損絡,內能損及營血臟腑。 (2)病機: ①體質與發病:本病多發生於女性。女性為陰柔之體,素體陰盛陽虛,外邪入里化寒,可傷及脾腎之陽,水濕不化,故可見肢體腫脹;陽虛血運無力推動,一可以阻滯於脈絡出現關節筋骨疼痛,二能留滯於肌膚出現瘀點、瘀斑;脾陽虧虛,中州失運,可以出現四肢肌肉酸疼、乏力。女性致病的另一個特點為情志因素,憂思郁怒,暗耗陰血,日久化熱,所以也可有陰液虧虛而生熱的表現,如長期發熱、口鼻眼乾澀、皮膚斑疹等。 此外,先天稟賦和後天調攝對體質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有時可以引起機體陰陽的轉化,而增加疾病表現的復雜性,臨床當詳細辨別。 ②內侵臟腑,變化多端 本病開始常表現為腎的陰陽失衡,隨著疾病的發展,可以累及各個臟腑並產生多種病理產物。傷及脾胃可見腹脹、納呆、便秘;傷及肺者可出現胸悶、憋氣、呼吸困難;累及心者可見驚悸、怔忡甚則胸痛;累及肝者可見脅肋脹痛、噯腐吞酸;腎臟損害加重則可見小便不利、水腫等證。氣機運行不暢可見腹脹、腹痛、咳嗽、氣喘;氣化不利,津液停著則為痰,痰留脈中則可化瘀。 ③瘀血痰阻:由於病久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血停為瘀,濕凝為痰。痰瘀互結,復感外邪,內外互結,阻閉經絡、肌膚、關節、血脈,甚至臟腑。阻塞上焦,心肺損傷,氣喘胸悶,胸痛心悸;阻於中焦,脾胃受損,運化失職,胃納不佳,生血不足,血虛有火,熱迫血行,血不循經,溢於脈外則衄血、紫斑、皮疹或見血尿;阻於下焦,肝腎受損,精華流失,則腰酸浮腫,腹水貧血;上入巔腦則偏癱癔病。痰瘀互結,流注關節可見關節疼痛,停於皮下可見皮下結節,阻於咽部則可見吞咽困難,阻於胸脅則可見症瘕積聚。痰瘀交阻或瘀熱內生,凝聚皮表肌腠,氣血痹著,失於濡養則手浮腫呈臘腸樣腫脹、指尖皮膚變硬;血脈痹阻,陽氣不達四末,故肢端皮膚或白或青紫;阻於經絡肌腠關節則肌肉關節酸痛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