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骨膜簡介
gǔ mó
periosteum
periostiumm
骨膜(periosteum;periostiumm)是一層緻密結締組織膜,覆蓋在骨的表面(關節面除外),新團純緩鮮骨膜呈粉紅色,含有豐富的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此外,附著於骨的肌腱、韌帶於附著部位都與骨膜編織在一起。因而骨膜與骨質結合甚為牢固。骨膜富含血管、神經,通過骨質的滋養孔分布於骨質和骨髓。骨膜分內塌模、外兩層,外層主要是粗大的膠原纖維束,部分纖維穿入骨質,使骨膜固定於骨面;內層疏鬆,含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別具有產生新骨質和改建骨的功能)。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網眼也襯著一層菲薄的結締組織膜,叫做骨內膜(endosteum)。骨膜褲老的內層和骨內膜有分化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能力,以形成新骨質和破壞、改造已生成的骨質,所以對骨的發生、生長、修復等具有重要意義。
圖1 骨的構造骨膜
㈡ 骨膜是由什麼組成的
骨膜主要由膠原纖維組成,富有血管、神經和骨細胞。骨細胞具有構成和再造骨組織的功能。
㈢ 骨膜的名詞解釋
骨膜是骨表面除關節外所被覆的堅固的結締組織包膜。在骨端和肌腱附著部位,非常緻密地附著在骨上。其它部位的骨膜厚,容易從骨上剝離。
在胚胎期和出生後的成長期內,生發層由數層細胞組成,其外層為成纖維細胞樣骨祖細胞,內層為成骨細胞,二者皆有增殖能力,與骨膜成骨有關。
成年後,骨處於改建緩慢的相對靜止階段,生發層變薄,骨祖細胞相對較少,不再排列成層,而是分散附著於骨的表面,繼續參與終身緩慢進行的骨改建活動及骨折時的修復活動。骨膜的纖維層剝離後,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仍能牢固地附著在骨面上。
㈣ 骨組織簡介
gǔ zǔ zhī
骨組織是一種最堅硬的結締組織,支持和抗壓性能很強,是構成骨胳的組織。骨組織由細胞間質和細胞組成。骨的細胞間質也稱骨基質,除有機成分外,還有大量鈣鹽沉積,故很堅硬,並為人體鈣、磷的貯存庫。骨的細胞有數種: 骨細胞位於骨基質小腔內,它們通過骨小管系統從周圍的血管獲取營養;骨原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分布在骨組織表面,分別參與骨組織的形成或吸收。骨組織不僅有年齡性變化,並且可隨所承受的壓力等進行改建,使骨結構表現出明顯的可塑性,以適應機能上的要求。
骨組織是一種特殊的結締組織,由細胞和豐富的細胞間質構成。骨組織的細胞主要是骨細胞;在活躍生長的骨還常見骨原細胞、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骨組織的細胞間質也名骨基質,除含大量膠原纖維和有機物質外,並有大量沉積的鈣鹽,故骨組織很堅硬。
骨的細胞間質 含有有機質和無機質。無機質又稱骨鹽,占成人骨乾重的65%,老年時更多,其主要成分是磷酸鈣(約占骨鹽的84%)和碳酸鈣(約佔10%)。磷酸鈣以羥磷灰石結晶(Ca10[PO4]6[OH]2)及無定形的磷酸鈣的形式沉著在有機質中。羥磷灰石結晶呈針狀,表面常附著多種離子,如Na+、K+、Mg2+、F、Cl、CO32等。這些離子不是結晶的基本成分,容易從結晶表面脫離,但有時能置換結晶的主要成分。有機質包括大量骨膠纖維和少量有機基質。骨膠纖維即骨的膠原纖維,佔有機質的90%左右,由Ⅰ型膠原蛋白組成。電鏡下其原纖維亦顯一般膠原原纖維所具有的64nm周期性橫紋。羥磷灰石結晶沿膠原原纖維的長軸分布,二者結合在一起,使骨組織有很強的支持性能。有機基質僅佔10%左右,由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組成,前者含硫酸軟骨素、硫酸角質素和透明質酸等酸性氨基己糖多糖;後者如骨唾液酸蛋白,是由蛋白質、唾液酸等組成。有機基質呈PAS反應陽性,HE染色時呈嗜酸性。
包括骨細胞、知腔成骨細胞、骨原細胞和破骨細胞。
是多突起的細胞,胞體扁卵圓形,位於骨基質的小腔中,此小腔稱骨陷窩。從骨陷窩發出很多呈輻射狀的骨小管,骨細胞的突起伸入骨小管內,突起可有分支,相鄰骨細胞的突起接觸之處有縫隙連接。骨細胞與骨陷窩和骨小管的形狀相適合,但不完全充滿。胞體和突起周圍都有間隙,內含組織液,以供骨細胞營養。骨細胞的結構隨細胞的成熟程度和功能狀態有所不同。幼稚的骨細胞結構與成骨細胞相似,核圓或卵圓形,可見核仁,胞質嗜堿性,堿性磷酸酶反應陽性,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豐富,高爾基復合體發達。這種幼稚骨細胞靠近骨組織表面,尚能合成有機基質和骨膠纖維。包埋在鈣化骨質中的成熟骨細胞,胞體較小,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等均減少。成熟骨細胞寬猛亂的功能尚不十分清楚。有人認為它們具有溶骨作用,其胞質內含有水解酶、蛋白分解酶等,可使陷窩慎檔壁的骨質溶解,將鈣釋放入血。有人認為骨細胞對鈣的運輸有特殊作用,參與基質的鈣化。骨細胞的數目隨年齡和所在部位而有不同,平均每平方毫米骨組織約有680~800個。
呈立方或柱狀,具有細長突起。此細胞能形成骨的有機質,其形成機制與成纖維細胞相同。成骨細胞一旦被它本身所產生的物質包埋後就稱骨細胞。在骨發生早期,成骨細胞由間充質細胞分化形成。骨膜形成後,由骨膜內的骨原細胞分化生成。成骨細胞一般位於新生骨質表面,呈單層上皮樣排列,彼此以突起相接觸。核圓形,偏居遠離骨質的一端,核仁明顯。胞質呈強嗜堿性,堿性磷酸酶反應強陽性,有PAS陽性小顆粒,可能是骨基質蛋白多糖的前身物質。電鏡觀察,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內質網和游離核糖體遍布胞質內,線粒體較多,高爾基復合體發達。
是骨細胞系的幹細胞,具有分裂分化潛能,呈梭形,有細小指狀突起。核橢圓形,著色淺。胞質弱嗜堿性或弱嗜酸性,含有糖原,線粒體少,高爾基復合體和內質網不發達,當分化為成骨細胞時粗面內質網增加,糖原減少。骨原細胞存在於骨內膜和骨外膜的最深層。在骨發生、生長、改建或修復過程中骨原細胞分裂繁殖,衍變為成骨細胞。
是多核的大細胞,位於骨的吸收面,胞體直徑20~100μm,胞核由數個至50個以上,呈卵圓形,含1~2個核仁。胞質弱嗜堿性或嗜酸性,隨細胞的機能狀態及成熟程度而異,一般有很強的酸性磷酸酶活性。電鏡下,胞質內含有豐富的線粒體,散在的粗面內質網,較多的游離核糖體,大量空泡和溶酶體等。與骨質接觸面胞膜內陷形成很多極不整齊的皺褶,稱皺褶緣。這種結構是破骨細胞進行重吸收骨質時最為活躍的部分。沿皺褶緣胞膜及皺褶緣與骨質之間,顯有強的ATP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在皺褶緣周圍有一環形胞質區,稱亮區,含大量微絲,幾無其它細胞器。亮區胞膜平整,緊貼骨質表面,將皺褶緣區與細胞外間隙隔開,形成骨重吸收區的特殊環境。破骨細胞進行骨重吸收的機理尚不完全了解。有人認為破骨細胞釋放溶酶體酶,使局部微環境呈酸性,由不同的酸性水解酶使骨質溶解。被溶解處的骨質表面常形成淺凹,稱Howship陷窩,破骨細胞位於此凹內。關於破骨細胞的來源,意見不一,近年一些研究認為是由單核細胞融合而成。某些激素對破骨細胞的活動有明顯影響,如甲狀旁腺激素可使破骨細胞數量增多,並 *** 破骨細胞積極進行溶骨活動;降鈣素則抑制破骨細胞活動,並使其體積變小,皺褶緣消失。
㈤ 骨膜的分布,功能,以及特點
骨膜是骨表面除關節外所被覆的堅固的結締組織包膜。在骨端和肌腱附著部位,非常緻密地附著在骨上。其它部位的骨膜厚,容易從骨上剝離。
骨膜由兩部分構成,外層由膠原纖維緊密結合而成,富有血管、神經,有營養和感覺作用。 內層也稱形成層,膠原纖維較粗,並含有細胞。生長中的骨膜,在其內面有成骨細胞整齊排列,具有造骨細胞的功能,參與骨的增粗生長,對骨的生長(長長,長粗)和清返增生(斷裂癒合)有重答余飢要作用。
在老化的骨膜內細胞數減少,也不具備造骨細胞的機能,但在骨的再生過程中可恢復造骨能毀褲力,從骨膜向骨組織中進入的粗大纖維稱為夏貝氏纖維(Sharpey'sfiber)。 在肌肉、腱的附著部位纖維多,可以深入到骨組織中,但在其它部位,夏貝氏纖維數少。
代替骨的骨膜系由軟骨膜變化而來。
㈥ 2018天津醫學基礎知識:骨的構造是怎樣的
近幾年來,骨成為了事業單位考試的“新寵”。衛生人才網就題中出現的“骨”進行了詳細的剖析,期望能給廣大考生一些幫助。
【單選題】下列不屬於骨的構造的是:
A.骨質
B.骨膜
C.骨髓
D.骨幹
【答案】D。解析:骨由骨質、骨膜和骨髓構成。
骨的構造
1.骨質:由骨組織構成,按結構可分為密質和松質。骨密質質地緻密,抗壓抗扭曲性強,分布於骨的表面。骨松質呈海綿狀,由相互交織的骨小梁排列而成,配布於骨的內部。骨小梁的排列方哪老李向與骨所承受的壓力和張力的方向平行,因而骨能承受較大的重量。扁骨的骨密質配布於表層,稱內板和外板。外板厚而堅韌,富有彈性,內板薄而鬆脆,故顱蓋骨骨折多見於內板。骨松質配布於中間,稱板障,有板障靜脈經過。短骨和長骨的骨骺,外周是薄層的骨密質,內部為大量的骨松質。
2.骨膜:主要由纖維結締組織構成,除關節面外,被覆於新鮮骨的表面,含有豐富的神經、血管和淋巴管,對骨的營養、再生和感覺有重要作用。骨膜可分內、外兩層,外層緻密,有許多膠原纖維束穿入骨質,使之固著於骨面,內層疏鬆,也稱形成層。骨髓腔和骨松質的網眼也襯著一層菲薄的結締組織膜,稱骨內膜。骨膜的內層和骨內膜有分化成骨細胞和破骨細胞的能力,具有產生新骨質、破壞原骨質和重塑骨的功能。幼年期骨膜功能非常活躍,含耐以促進骨的生長;成年時相對靜止,維持骨的生理狀態。骨一旦發生損傷,如骨折,骨膜成骨功能又重新活躍,以促進骨折的修復癒合。如骨膜剝離太多或損傷過大,則骨折癒合困難。
3.骨髓:為充填於骨髓腔和骨松質間隙內的軟組織。分為紅骨髓和黃骨髓。紅骨髓含有發育階段不同的紅細胞和其他幼稚型血細胞,呈紅色,有造血和免疫功能。胎兒和幼兒的骨髓均為紅骨髓,5歲以後,長骨骨幹內的紅骨髓逐漸被脂肪組織代替,呈黃色,稱黃骨髓,失去造血能力。但在慢性失血過多或重度貧血時,黃骨髓能轉化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在椎骨、髂骨、肋骨、胸骨及肱骨和股骨等長骨的骺內終生存在紅骨髓,臨床常選髂前上棘或髂後上棘等處進行骨髓穿刺,檢查骨髓象。
4.骨的血管、淋巴李遲管和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