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關節炎,關節炎會有什麼症狀
1.症狀
關節炎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我國的關節炎患者有1億以上,且人數在不斷增加。臨床表現為關節的紅、腫、熱、痛、功能障礙及關節畸形,嚴重者導致關節殘疾、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症狀有所區別,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遊走性關節痛,類風濕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痛和僵直。外傷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發腫、發痛和活動障礙。骨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疼痛、僵硬。化膿性關節炎主要是局部紅、腫、痛、熱與全身中毒現象。其共同的現象有:
關節疼痛:是關節炎最主要的表現。
腫脹:是關節炎症的常見表現,與關節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關。
功能障礙:關節疼痛及炎症引起的關節周圍組織水腫,導致關節活動受限。慢性關節炎患者由於長期關節活動受限,可能導致永久性關節功能喪失。
2.體征
不同類型的關節炎體征也不同,可出現紅斑、畸形、軟組織腫脹、關節紅腫、滲液、骨性腫脹、骨擦音、壓痛、肌萎縮或肌無力、關節活動范圍受限及神經根受壓等體征。
關節炎的種類
1.類風濕關節炎:
該病是慢性關節炎最常見的類型之一。與遺傳、細菌及病毒感染、環境因素包括吸煙有關。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40-60歲女性更多見。以雙手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受累多見,並表現為雙側受累。患者同時伴有晨起關節僵硬感持續大於1小時及關節活動受限。病情嚴重時可出現全身臟器受累。抗環瓜氨酸肽抗體為其特異性抗體。絕大多數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但類風濕因子水平的高低與病情的活動度無絕對的相關性。
2.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民間俗稱骨質增生。骨關節炎的發生與年齡和肥胖密切相關。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簡而言之,人到老年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各關節均可受累。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為雙手遠端指間關節。臨床可見患者遠端指間關節出現骨性突起。患者也可出現晨僵,但時間小於半小時。該類患者血中類風濕因子常為陰性。
3.痛風性關節炎:
該病與體內尿酸產生過多和(或)排出減少有關。過多的尿酸在關節局部沉積引起關節炎。其發病非常急,常由飲食過量或應激誘發,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單關節受累多見,最常見的發病部位為大腳趾旁的骨性突起部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緩解也很迅速,不治療或經過葯物治療後一至兩周症狀可緩解,但容易再次復發。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則可以沒有明顯的間歇期,而表現為關節炎反復發作。
4.強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發,有明顯的家族發病傾向。主要累及脊柱、骶髂關節,也可出現外周關節受累。病變嚴重時可出現脊柱僵直,頸椎、腰椎、胸椎活動受限,出現「駝背」,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90%以上患者出現HLA-B27陽性,而類風濕因子陰性。
5.銀屑病關節炎:
又稱牛皮癬性關節炎。患者常伴有牛皮癬的皮膚表現。銀屑病關節炎關節病關節受累部分特點類似於類風濕關節炎,因此可能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但雙手小關節受累時多在手指末端指間關節。但骶髂關節和脊柱受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少見。部分患者可能在關節炎出現時尚未出現皮膚病變,此類患者容易誤診。患者血清中類風濕因子陰性。
6.反應性關節炎:
起病急,發病前常有腸道或泌尿系感染史。外周大關節(尤其是下肢)非對稱性受累。骶髂關節及脊椎也可累及。關節外可表現為眼炎、尿道炎、龜頭炎,8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類風濕因子陰性。
7.腸病性關節炎:
潰瘍性結瘍炎患者可合並關節炎。關節症狀輕微,並常有其他腸外表現包括眼炎、皮疹等。
8.感染性關節炎:
與細菌感染有關。常見的病原菌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淋球菌、鏈球菌、結核桿菌。發病機制包括直接細菌感染所致和感染過程中細菌釋放毒素或代謝產物致病包括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後關節炎等。直接細菌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並出現關節功能障礙。下肢負重關節不對稱受累。大關節受累多見,如髖關節和膝關節。關節腔穿刺液常呈化膿性改變。塗片或培養可找到細菌。結核桿菌感染的關節炎好發於青年,有其他部位結核的證據包括肺或淋巴結結核。可有結節性紅斑,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細菌代謝產物或毒素所致的關節炎1-2周可以自愈,關節症狀呈遊走性。
9.創傷性關節炎:
與關節創傷有關。
10.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關節:
自身免疫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乾燥綜合征、硬皮病及腫瘤等在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常常出現關節炎的表現。該類關節炎多為非侵蝕性關節炎,在原發疾病控制後部分關節炎可緩解。多不遺留關節功能障礙。
B.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什麼病如果得了這種病應注意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一種以關節滑膜炎為特徵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持久反復發作,可導致關節內軟骨和骨的破壞,關節功能障礙,甚至殘廢。血管炎病變累及全身各個器官,故本病又稱為類風濕病。在目前治療風濕病比較常用的是通絡開痹片等一些副作用比較少的純中葯,類風濕就治癒後要很長時間來穩定病情 在服用各類葯物過程中,胃的傷害是不可忽視的,治病的同時一定要防病.不要治好這個病得了其他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從病理改變的角度來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主要累及關節滑膜(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鍵),其次為漿膜、心、肺及眼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全身性表現除關節病變外,還有發熱、疲乏無力、心包炎、皮下結節、胸膜炎、動脈炎、周圍神經病變等。廣義的類風濕性關節炎除關節部位的炎症病變外,還包括全身的廣泛性病變。 類風濕的概念須與風濕相區別。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隨著科技醫療發展,人們對類風濕也認識得越來越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一病名是1858年由英國醫生加羅德首先使用的。1896年舍費爾和雷蒙將該病定為獨立的疾病,同年斯蒂爾對兒童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作了詳細的描述。1931年塞西爾等人發現類風濕病人血清與鏈球菌的凝集率很高,1940年瓦勒發現類風濕因子。1945年卡維爾蒂、1961年斯勒芬分別提出類風濕發病機理的自身變態反應理論,並得到確定。1941年美國正式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名。目前,除中、英、美三國使用「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名外,法國、比利時、荷蘭稱之為慢性進展性多關節炎;德國、捷克和羅馬尼亞等稱之為原發性慢性多關節炎;前蘇聯稱之為傳染性非特異性多關節炎;日本則稱之為慢性關節風濕症。治療類風濕一般採用中西醫結合,中葯像通絡開痹片里的馬錢子是對這個病治療在醫學界還是比較不錯的,也是公認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鑒別診斷】 本病尚須與下列疾病相鑒別: (一)增生性骨關節炎 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上,無全身疾病。關節局部無紅腫現象,受損關節以負重的膝、脊柱等較常見,無遊走現象,肌肉萎縮和關節畸形邊緣呈唇樣增生或骨疣形成,血沉正常,RF陰性。 (二)風濕性關節炎 本病尤易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時相混淆,下列各點可資鑒別:①起病一般急驟,有咽痛、發熱和白細胞增高;②以四肢大關節受累多見,為遊走性關節腫痛,關節症狀消失後無永久性損害;③常同時發生心臟炎;④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及抗透明質酸酶均為陽性,而RF陰性;⑤水楊酸制劑療效常迅速而顯著。 (三)結核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限於單關節或少數關節時應與本病鑒別。本病可伴有其他部位結核病變,如脊椎結核常有椎旁膿腫,二個以上關節同時發病者較少見。X線檢查早期不易區別,若有骨質局限性破壞或有椎旁膿腫陰影,有助診斷。關節腔滲液作結核菌培養常陽性。抗結核治療有效。 (四)強直性脊柱炎 本病以前認為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類型,但是,本病始於低髂關節,非四肢小關節;關節滑膜炎不明顯而鈣化骨化明顯;類風濕因子檢查陰性,並不出現皮下類風濕結節;阿司匹林等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效的葯物治療本病能奏效。 (五)其它結締組織疾病(兼有多發性關節炎者) 1.系統性紅斑狼瘡與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不易區別,前者多發生於青年女性,也可發生近端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滑膜炎,但關節症狀不重,一般無軟骨和骨質破壞,全身症狀明顯,有多臟器損害。典型者面部出現蝶形或盤狀紅斑。狼瘡細胞、抗ds-DNA抗體、Sm抗體、狼瘡帶試驗陽性均有助予診斷。 2.硬皮病,好發於20~50歲女性,早期水腫階段表現的對稱性手僵硬、指、膝關節疼痛以及關節滑膜炎引起的周圍軟組織腫脹,易與RA混淆。本病早期為自限性,往往數周後突然腫脹消失,出現雷諾氏現象,有利本病診斷。硬化萎縮期表現皮膚硬化,呈「苦笑狀」面容則易鑒別。 3.混合結締組織病臨床症狀與RA相似,但有高滴定度顆粒型熒光抗核抗體、高滴度抗可溶性核糖核蛋白(RNP)抗體陽性,而Sm抗體陰性。 4.皮肌炎的肌肉疼痛和水腫並不限於關節附近,心、腎病變也多見,而關節病損則少見。ANA(+),抗PM-1抗體,抗Jo-1抗體陽性。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預防措施 到目前為止,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原因還沒有徹底明確,所以,還缺乏明確的預防措施。以下是根據國內外有關文獻及醫生的臨床經驗,提出的一些預防措施: 1.加強鍛煉,增強身體素質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或生產勞動,如保健體操、練氣功、太極拳、做廣播體操、散步等,凡是能堅持體育鍛煉的人,身體就強壯,抗病能力就強,很少患病,抗禦風寒濕邪侵襲的能力比一般沒經過體育鍛煉者強得多。《內經》說過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是這個道理。 2.避免受風、受潮、受寒 大部分患者發病前或疾病復發前都有受涼、受潮等病史,提出了這些因素在本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春季雨水較多,是「百病好發"之際,也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關節處要注意保暖,不穿濕衣、濕鞋、濕襪等。夏季不要貪涼、空調不能直吹、不要暴飲冷飲等,秋冬季節要防止受風寒侵襲,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勞逸結合 要勞逸結合,活動與休息要適度,過於疲勞,人的免疫力也會隨之下降,容易引發一些疾病。 4、保持精神愉快 疾病的發生與發展與人的精神活動狀態有密切的關系。保持精神愉快也是預防類風濕關節炎的一個方面,遇事要注意不可過於激動或長期悶悶不樂。要善於節制不良情緒,努力學習,積極工作,心胸開闊,生活愉快,進而使身體健康,要記住「正氣存內,邪不可干」。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對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是重要的。 5、預防和控制感染 實驗研究表明細菌或病毒的感染可能是誘發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因素之一,有些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在患了扁桃體炎、咽喉炎、鼻竇炎、慢性膽囊炎、齲齒等感染性疾病之後而發病的。所以,預防感染和控制體內的感染病灶也是重要的。 【類風濕性關節炎飲食療法】 飲食療法是指利用食物進行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中醫學認為葯食同源,食物也是葯物,只要使用得當,配之得法,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程遷延,恢復緩慢,患者必須長期服葯治療,配合飲食調理不僅可以增加療效,而且可以彌補葯物治療的不足和抑制葯物的毒副反應,對該病的治療與康復十分有益,應用時應掌握如下原則: 辨證配食辨證配食是食療的基本原則。「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溫者清之,涼者溫之」為治療大法。配膳時要根據「證」的陰陽、虛實、寒熱,分別給予不同的飲食治療。一般而言,風痹者宜用蔥、姜等辛溫發散之品;寒痹者宜用胡椒、乾薑等溫熱之品,而禁忌生冷;濕痹者宜用苡米、黑豆等利濕之品;熱痹者一般濕熱之邪交織,葯膳要求清中能利,而不宜食用辛辣刺激之品。 適當烹飪凡食療物品,一般不採取炸、烤、熬、爆等烹調方法,以免有效成分破壞,或使其性質發生改變而失去治療作用。應該採取蒸、燉、煮、煲湯、酒浸、泡等方法。烹飪的目的在於即使其味美可口,又使其保持葯性。 合理飲食飲食要節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常見久病體虛,故飲食不可過量,進食要守時、適量,不可暴飲暴食、飢餓失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膳食應高蛋白、中脂肪、低糖、高維生素、中熱量和低鹽。少量多餐,少刺激性食物,多味佳可口易消化的食物。膳食中碳水化合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以3:2:1為合適。多用植物油,少用動物油,動植物脂肪比例為2:1為宜。以色拉油、玉米油、橄欖油、葵花子油和魚油(不是魚肝油)為佳。飲食中熱卡的分配以早餐30%、午餐40%、下午餐10%、晚餐20%為合適。飲水量應根據病情和個體飲食習慣決定。 正確選食一般選擇味佳可口、增強食慾的飯菜,以素食為主,飯後食用水果類(蘋果、葡萄等),飲料以不含任何添加劑的果汁等天然飲料為宜,少用汽水等易引起胃酸的飲料。可適量選食富含維生素E、C、A、B等豐富的蔬菜和水果,如蘿卜、豆芽、紫菜、洋蔥、海帶、木耳、乾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籽)及草莓、烏梅、香蕉,以及含水楊酸的西紅柿、橘柑、黃瓜等。 應注意的飲食飲食營養應注意全面,不要忌口和偏食。一些食物應限量,但不是忌食。 ★要少食牛奶、羊奶等奶類和花生、巧克力、小米、乾酪、奶糖等含酪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的食物,因其能產生致關節炎的介質前列腺素、白三烯、酪氨酸激酶自身抗體及抗牛奶IgE抗體等,易致過敏而引起關節炎加重、復發或惡化。 ★少食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食物,因其產生的酮體、酸類、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和炎症介質等,可抑制T淋巴細胞功能,易引起和加重關節疼痛、腫脹、骨質脫鈣疏鬆與關節破壞。 ★少食甜食,因其糖類易致過敏,可加重關節滑膜炎的發展,易引起關節腫脹和疼痛加重。 ★少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注意避免被動吸煙,因其都可加劇關節炎惡化。 ★可適量多食動物血、蛋、魚、蝦、豆類製品、土豆、牛肉、雞肉及牛「腱子」肉等富含組氨酸、精氨酸、核酸和膠原的食物等。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醫學教育與心理康復】 「即來之,則安之」是我們所倡導的科學地對待疾病的態度,如能做到這一點,可以使治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對於多數的患者,特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要想做到這一點是比較難的,這也與本病的特點有密切關系。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致殘率很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果在病變的早期沒有及時、合理的進行治療,最終會侵犯全身各部關節,造成肌肉萎縮,關節變形。所以世界風濕病學會倡導:抓住早期治癒,控制中期發展,改善晚期症狀的治療原則是科學而積極的。 1.風濕病患者要學習有關風濕病方面的知識,了解本病的特點,樹立與疾病長期斗爭的理念。 我們知道,每一種疾病都有自己的特點,例如:I型糖尿病患者需常年注射胰島素,腎病尿毒症患者要靠血液透析來維持生命,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特點就是,臨床表現復雜,病變為慢性、進行性,故需長期服葯治療,而且在病情沒有得到完全控制時會不斷地反復,加之誘發因素復雜多樣,有時會干擾治療。患者一定不要因一時的療效不明顯而放棄治療,更不要輕信江湖醫生的謊言。在治療中,患者本人正確、積極的態度是治療的關鍵。 2.要了解中西葯物治療該病的特點,在醫生指導下,正確用葯。 類風濕一般採用中西醫結合,可以參考資料 在本文的前面已介紹過常用的一、二、三線葯物及其使用方法,但西葯的毒副作用比較明顯,不能長期服用。所以,針對這種慢性病選擇中葯作為日常基礎維持用葯則更為合理。中葯雖比西葯療效慢,但毒副作用小,配伍靈活,療效顯著,現在越來越多的患者青睞中葯的治療。所以,我們在治療中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使用國家級新中葯——通絡開痹片,做為日常基礎用葯與其它葯物靈活配伍,在治療中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3.患者要養成科學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積極預防各種誘發因素。 (1)積極治療並根治感染病灶,避免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這些感染包括:細菌、病毒等引起的咽炎、扁桃體炎、膽囊炎、結核等。 (2)注意氣候因素的影響。90%的風濕病患者對氣候變化敏感,患者要在交節換季或天氣變化時加強自我防護,注意保暖。 (3)避免進食影響機體免疫功能穩定的食物。如蝦、蟹等海鮮食品,在類風濕發作時,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對於因服用止痛葯造成消化道損傷的患者要對症治療。 (4)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因睡眠中可以使受損的關節得到修復,所以如因疼痛而失眠者應合理選用止痛鎮靜葯,保證休息好。 (5)類風濕患者因骨質受破壞,會有骨骼脫鈣或骨質疏鬆現象,所以要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 (6)精神心理治療非常重要。神經和內分泌系統對於免疫系統功能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臨床經驗證明,精神刺激,長期緊張、過度勞累、不良情緒等都會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並使其惡化。 (7)患者應掌握基本的康復功能。康復是輔助患者達到最大功能潛力的一個過程。治療目標是預防功能衰退,維持和恢復生活及工作能力,只有這樣,才能使患者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減輕家庭及社會的負擔,這也是康復功能的重要意義所在。 基於以上多種因素,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家庭應對患者給於多方面的關懷與幫助,恢復患者的自主與自尊,恢復生活的信心。在臨床中,家庭和睦溫暖的患者治療效果相對較好。 讓我們的家庭、醫生、親人、朋友、乃至全社會都來關愛患者,幫助支持他們以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的意志戰勝疾病,重獲健康
C. 什麼是膠原性疾病
膠原性疾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 風濕性心臟病,風濕熱,皮肌炎等
D. 膠原病是怎麼回事,有人能幫我說明下嗎,謝謝了
主要支撐身體的組織如骨骼、軟骨、肌腱、肌肉、神經是由叫做結締組織的組織 所構成。這些結締組織的細胞間充滿著基質而基質中則滿布著膠原纖維,當這些 膠原纖維有損傷而變性時的疾病叫做膠原病。因此膠原病是膠原變性所引起的一 群疾病的總稱。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硬皮症、風濕性關節炎、皮膚肌炎、多 發性肌炎、乾燥癥候群、混合性結締組織病及風濕熱都是屬於膠原病之一種。雖 然這些疾病並不一定能都證明有膠原變性,因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狀因此常被歸類 於膠原病,但他們也常常因有骨骼、關節的明顯症狀被放在肌肉骨骼疾病或結締 組織病項下,有時則歸類於自體免疫病項下來說明。
膠原病有如下面的共同症狀。
原因不明的發燒、關節痛、肌肉痛、僵硬等症狀。
結締組織的病變為主的症狀。
自體免疫的症狀。
血管的病變。
在發病時常伴有誘因:如細菌或病毒感染、葯物、懷孕、寒冷、外傷、精 神壓力等誘因。
對類固醇有治療效果,但使用抗生素沒有效果。
全身性紅斑性狼瘡:
主要發生於年輕女性的疾病。病因不明但被認為與體質、免疫異常和病毒感染等 環境因素有關系。常以不明原因的發燒發病,會有關節痛、四肢及臉部、胸部的紅 色斑點、體重減輕、疲倦等症狀。臉部的紅斑常發生在兩側頰部呈蝴蝶狀為其特性 之一。
因腎臟、肝臟、胸膜、心囊等器官也有病變所以也會伴有浮腫、高血壓、肋膜積水、心膜積水所引起的症狀。
檢驗室檢查結果呈示溶血性貧血、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抗核抗體陽性、LE 細胞陽性、抗平滑肌抗體陽性、血清丙球蛋白上升、風濕因子陽性。
一般以非類固醇抗炎劑、類固醇制劑、免疫抑制劑等治療。
進行性全身性硬皮症:
因膠原纖維的增加所引起的皮膚的硬化。除皮膚外,內臟各器官如:肌肉、心臟、 腸胃道、腎臟、肺臟也都會引起硬化。當食道、胃硬化時會引起吞食困難、消化不 良症狀。起初只有各內臟器官的症狀時較難診斷時,因經長時間慢慢發生而在初期 常難做診斷。但當先有長期的因血管收縮所引起的四肢末端的發紫及蒼白症狀後, 皮膚慢慢便光滑硬化時診斷則較容易。
因病因不明也就沒有直接對病因的療法,而只有對症療法。如使用類固醇、血管擴 張劑、D-penicillamin、cholchicin等葯劑治療。
乾燥癥候群:
因淚腺、唾液腺等分泌腺的炎症而致分泌減少而會有因眼淚減少所引起的眼睛乾燥、角膜炎、結膜炎的症狀出現。血液檢查會有血清丙球蛋白的上升,抗核抗體陽性 和風濕因子陽性的結果。
只有對症療法如:增加眼淚和唾液分泌的葯劑、類固醇、人工淚液和人工唾液的使 用等治療法。
多發性肌炎、皮膚肌炎:
引起肌肉炎症及皮膚上出現紅斑的疾病。常有肌肉無力而引起的全身動作緩慢,無 力舉起雙手、站起來、走動等動作。其他器官也會引起炎症而有各器官障礙的症狀 出現。
也無特殊的治療法。可以使用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做長期治療,但應考慮副作用的 出現。
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上述各疾病的各種症狀混合出現時就稱為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E. 什麼原因導致人有關節炎/
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預防關節炎
1.避免誘發關節炎發病的環境因素
潮濕的環境有助於某些病原菌生長,與關節炎的發病有一定關系。因此,平時應注意衛生,保持居室通風和空氣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鏈球菌傳播。除此之外,其他環境因素如紫外線、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可能導致某些易感人群產生異常免疫反應,導致不同關節炎的發生,易感人群應避免強紫外線和某些化學物質的接觸。
2.合理飲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營養缺乏可能導致關節炎加重,而營養過剩、肥胖則可誘發或加重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因此,科學合理的飲食是預防某些關節炎發生的措施,如減少攝入動物內臟、海鮮、禽肉、豆類等富含嘌呤的食物,能有效預防痛風性關節炎。吸煙人群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幾率明顯升高,戒煙已成為類風濕關節炎的預防措施之一。
3.適量運動,保持心情愉悅,提高機體免疫力
4、可多吃活力捷等預防關節炎。
F. 為什麼膝關節疼
膝關節疼痛是骨科患者就診常見原因,膝關節是人體最復雜的關節,因此膝關節疼痛原因比較復雜。首先我們來了解膝關節的結構,膝關節的骨性結構主要有股骨,脛骨,腓骨和髕骨組成,軟組織結構主要有內外側副韌帶,叉韌帶,內外側半月板以及關節囊。
下面介紹常見的膝關節疼痛的原因:
1.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多見於老年人,多數表現為膝關節前側和內側疼痛,主要是由於軟骨剝脫,膝關節腔內炎性介質分泌以及膝關節力線不良導致。影像學檢查都可見膝關節內側間隙變窄,骨質增生,關節面硬化等。
2.膝關節半月板損傷,多見於年輕患者,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內側間隙或外側間隙疼痛明顯,打軟腿,股四頭肌萎縮等。
3.盤狀半月板,多由於先天性發育導致,正常成人半月板為內側「C」型,外側類似「O」型,而盤狀半月板為外側半月板發育圓形盤狀,非正常解剖形狀,故而引起疼痛
當然還有其他的因素引起的膝關節疼痛,臨床上不多見,不在此贅述,膝關節疼痛請及時就醫。
20分鍾瑜伽,一次性解決膝蓋痛,腰痛!
標題黨看到這樣的標題是不是動動手指,一滑就把這篇內容翻過了?膝蓋痛?腰痛?這好像是老年人才會有的現象,跟我無關,走你!那你可是要錯過猛料了。伽老師上線,拿出小本本,做筆記,劃重點!
膝蓋痛和腰痛的症狀多見於中老年人,但是現在的人年紀輕輕也有出現疼痛症狀的人。先來說腰痛,一般胖子的腰都不是很好,靈活的胖子除外,過度肥胖,使腰腹部無法承載過大的重量,從而將重心轉移到腰上,所以造成了腰椎的極大負擔。另外,久坐不活動,坐姿不端正也是傷害腰椎的,最最重要的一點,女性腰椎疼痛,可能跟婦科病有很大關系。膝蓋痛的最大原因就是長時間受風寒,勞累。
知根知底後我們才能想出良方來應對,針對以上的症狀,除了吃葯,保健,按摩外,還有就是做一些緩解運動。今天小伽給各位介紹的就是一組解決膝蓋和腰痛的瑜伽,每天20分鍾,短期就能見效。
1.鴿子式
1.首先盤腿坐在地面上,上半身保持直立不動,接著,身體轉向左側,同時雙腿以大腿壓小腿的方式一左一右分開;
2.然後上半身彎曲腰部,挺立身體,略向前傾,左手曲臂抬起,朝後延伸,右手同樣曲臂抬起,放在略後方的位置,兩手互相勾住;收緊臀部,放在後方的腿,小腿豎直抬起,用腳趾去抵住右手手臂。
2.祈禱式手印
1.此動作同樣很簡單,就是雙手合十,放於下巴前下方,動作雖簡單,但對平復情緒很有幫助,當平時感到焦慮、慌張、不適時都可以做這個手勢,能很快讓人平靜,安定下來。
3.牛面式手印
1.背過雙手,放到腰間位置,雙手做合十狀小指側邊緣要緊貼在腰間,同時也要抬頭挺胸;
2.如果是初次做這個動作,手臂會比較僵硬,幾秒鍾手臂就會出現酸痛感,可以多做幾組,讓手臂適應這樣的扭轉;
3.抬頭挺胸以及手後背的動作有利於肩部的擴張,對改善彎腰駝背很有好處,尤其是長期玩手機,不運動的人尤其適用,隨時隨地練一下,改善肩背問題,還讓你氣質出眾。
4.蠍子式倒立
1.首先雙手五指分開,同手臂一起撐地使身體倒立,注意大臂要伸直與地面垂直,撐地的小臂可以稍微成八字打開狀分開一點;
2.待身體能在空中保持平衡後,收緊臀部,雙腿屈膝,一前一後伸縮,朝腦袋方向放下的腿,注意腿要伸直,不能無力的耷拉著,還有兩只腳都要保持綳直狀態,下腿的過程中可以彎曲一點腰部。
5.輪式
1.五指分開,雙手撐地倒立,兩臂間距要與肩同寬,雙腿懸在空中;
2.身體平衡後,雙腿緩緩朝後腦方向放下,注意腿部姿勢是雙腿朝外打開方式放下,直到雙腳落於地面;
3.一腳用前腳掌撐地,另外一隻腳收回,用前腳背撐地,注意兩只腳都要保持綳直狀態。
6.鴿王式
1.首先身體直立,大腿一前一後坐在地上,在後側的腿腳面綳直,小腿直立,雙手放在左右撐地,彎曲腰肢,做挺胸動作;
2.然後頭連身體身體緩緩向後傾,用另外一側手向後延伸,抓住小腿接近膝蓋處的地方,另一隻手曲臂緩緩抬起,放在半空中,做「OK」手式;
3.做這個動作時,大腿要與地面緊貼,腰背部要彎曲到最大程度。
7.馬里琪扭轉
1.首先雙腿和屁股著地,上半身保持直立坐在地面上,接著雙腿屈膝收縮,一條腿抬起離開地面,繞過另外一條腿的膝蓋,放在該側,在地面的腿蜷縮著放在抬起腿的大腿根處,注意腳腕處和腳背要與地相貼;
2.然後上半身向抬起腿側扭轉,雙手放在胸前做合十手勢。
關於膝蓋痛,小伽有話說:冬季或者陰雨天的時候就盡量不要穿破洞褲了,膝蓋長時間著涼就會病變。
今日互動話題:你有哪些可以緩解腰痛的瑜伽體式可以分享的嗎?
造成膝關節疼痛的原因其實有很多,小密這里主要針對瑜伽練習方面的來解釋。
我們都知道, 站立式的瑜伽體式很簡單, 幾乎不需要什麼動作技巧,只需要我們調節身體的協調和打開身體的柔軟度,放平呼吸就可以了。但是越是簡單越是要重視,因為簡單的瑜伽體式需要我們將身體的重量放在正確的位置。 如果錯誤的把壓力給膝關節,不僅不能得到效果造成膝關節疼痛,還會使身體曲線變化。 是不是要知道了站立式也要很好的掌握動作要領才能得到好的效果。
體式1:鳥王式
1、保持山式站立在瑜伽墊上,雙腳稍稍分開,上半身軀干保持向上延伸挺直,手臂自然放在身體兩側,眼睛看向正前方。
2、彎曲雙腿重心轉移到右腿上,左腿抬起,左腿繞過右腿上側貼緊右腿,左小腿勾住右小腿。
3、彎曲手肘,左手壓在右手,左小臂繞住右手,雙手手掌相對。
4、保持此姿勢幾個呼吸的時間,維持重心穩定。
體式2:眼鏡蛇變式
1、身體放平俯卧在瑜伽墊上,下巴貼緊地面手臂擺放在身體,兩側腳尖綳直。
2、彎曲右腿膝蓋右大腿貼近地面豎起右小腿,彎曲左腿,左腿向上抬起右腳掌貼緊左腿膝蓋,左腿盡量向上抬。
3、手臂向前伸直掌心貼緊地面,指尖指向正前方。
4、保持此姿勢幾個呼吸的時間,盡量使左腳掌貼近上半身。
體式3:反手樹式
1、身體保持挺直狀態,腰背部、頸部、頭部向上延伸,眼睛看向正前方,雙臂自然擺放在身體兩側。
2、重心轉移到右腿上,慢慢抬起左腿彎曲左腿膝蓋,左腳腳後跟靠近大腿根部,左腿膝蓋雙手向背後伸展雙臂彎曲指向左側。
3、雙手向背後伸展,換成手肘雙手在背後合十。
4、保持此姿勢幾個呼吸的時間維持重心穩定。
站立式的瑜伽體式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如果無法掌握好動作要領,容易造成身體損傷,比如膝關節疼痛。 今天小伽帶來的瑜伽體式難度並不是很大,大家一定要好好的掌握動作要領,畢竟想要得到好的效果必須要讓動作標准起來才可以。 好了,趕快和小伽一起來打卡練習吧!
喜歡小伽介紹的瑜伽體式,記得分享和關注哦!
前一段時間流行一個梗,「直到我膝蓋中一箭」,意思呢就是表示剛說完一句話後發生轉折。很多人對這句話產生共鳴不僅是它所代表的的意思,更是它的字面意思。對,沒錯就是膝蓋中箭,也可以說膝關節中箭一樣疼。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為什麼膝關節疼?
膝關節疼痛是一種臨床上比較常見的症狀,一般膝關節疼痛常伴膝關節腫脹、活動功能受限等問題。其臨床常見原因有膝關節退行性病變、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引起的關節炎、外傷、腫瘤、先天畸形等,這些原因都有可能造成膝關節結構受損,從而引起膝關節疼痛。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的分析一下這些病因。
1、外傷因素:
(1)急性損傷:這種損傷常見於日常生活中的外力碰撞,造成的骨質、肌肉、韌帶等組織的損傷,從而造成的關節脫位或者骨折,引起局部出血、紅腫、疼痛。
(2)慢性損傷:這種因素常見於持續性的機械運動損傷,或者急性外傷後引起的關節面的破損結痂後的瘢痕,使得本來光滑的關節面失去潤滑作用,產生的慢性損傷。
2、感染因素:常見外傷以及穿刺後的細菌直接侵入關節內造成的感染。外傷後可能造成細菌侵入關節內,引起局部軟組織炎症、鄰近骨髓炎。關節穿刺過程中由於消毒不到位,造成細菌在穿刺過程中被帶到關節內,引發的葡萄球菌感染、肺炎鏈球菌感染等症狀。
3、退行性關節炎:一般又稱為增生性關節炎或肥大性關節炎。
(1)原發性,原發性無明顯局部病因,多見於年紀較大,體型較胖的人群,且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
(2)繼發性,繼發性關節病變一般都有外傷、感染、先天畸形等基礎病變,而且與吸煙、肥胖、重體力勞動有關。由於關節勞損、炎症引起關節面的退行性病變,形成軟骨下骨板的反應性增生,就是我們所說的骨刺,造成關節腫脹疼痛。
4、變態反應及自身的免疫性:
(1)變態反應性關節炎:常由病原微生物及其產物、葯物、異種血清與血液中的抗體形成的復合物,經過關節時沉積在關節腔而引起的組織損傷和關節病變。常見的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菌性痢疾、過敏性紫癜等。
(2)自身免疫性關節炎:外來抗原或理化因素使宿主組織成分改變,形成自身抗原刺激機體產生自身抗體,引起器官和非器官特異性自身免疫病。關節病變是全身性損害之一,如類風濕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引起的關節病變。可表現為滑膜充血水腫,軟骨進行性破壞,甚至導致關節畸形。
5、骨關節腫瘤:良性腫瘤如骨樣骨瘤、骨軟骨瘤、骨巨細胞瘤和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惡性骨腫瘤如骨肉瘤、軟骨肉瘤、骨纖維肉瘤、滑膜肉瘤和轉移性骨腫瘤。
出現膝關節疼痛症狀,要及時就醫,盡早查明病因,盡早治療。治療的話一般像過度勞累引起的膝關節疼痛則無需治療,充分的休息就可自行緩解,外傷性的疼痛則需要就醫治療後期進行適當功能鍛煉。痛風性膝關節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則需葯物治療。
那麼日常生活中出現膝關節我們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上述的問題在經過醫院就醫治療後,我們要盡量注意休息,且過程中還要進行適當的功能恢復鍛煉,矯正正確走姿,避免負重,同時注意保暖。
您好,作為一個在臨床上長期與膝關節疼痛患者接觸的醫生,我回答你的問題比較合適,運動量大和年邁的確是膝關節疼痛的比較常見的原因,因為運動量大了以後會產生急性損傷,尤其損傷到半月板和交叉韌帶,年邁以後會有關節退變和骨質疏鬆等導致疼痛。去除這些原因後還有一些其它可能性,例如不當的走路姿勢形成的持續勞損,上下關節的影響,以及由腰椎間盤突出等導致神經壓迫而帶來的,如果這些常見的原因還不能解釋的話,可以考慮下免疫系統疾病和血液病,希望能幫助到你。
膝關節疼痛時骨科常見的一種情況,有可能是受到損傷,也有可能是患有風濕類風濕等疾病,要看是那種情況。
膝關節疼,排除一些事故導致的膝關節疼痛,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隨著年齡的增長,關節功能出現退行性改變,包括關節結構、骨質出現骨質疏鬆,軟骨會出現磨損,甚至出現彈性改變,韌帶出現增生、強度下降、彈性下降,包括周圍肌肉、關節囊等病變,都可導致膝關節疼痛。
當我們出現了膝關節的疼痛,首要的就是找到病因,對症用葯,膝關節自然就不痛了。
膝關節是人體中非常重要的關節,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出現過膝關節的疼痛,症狀較輕者休息片刻能夠緩解,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的行走。對於膝關節疼痛的患者來說在治療時必須要明確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膝關節疼痛,除了治療之外,還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正確的保養膝關節。
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比較多: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確的保養膝關節?
1、進行適度的運動
在日常生活中保養膝關節可以根據身體情況進行合適的運動,在膝關節疼痛時應該避免關節進行負重的劇烈運動,可以進行大腿肌肉力量的鍛煉,能夠緩解肌肉損傷的現象。在運動之後可以局部冰敷,能夠預防運動過程中出現的疼痛。
2、飲食
保養膝關節還可以通過飲食,對於體重超標的人群應該適當地減重以免加重膝關節的負擔。對於女性中老年人群還應該均衡飲食保證鈣元素的攝入,預防骨質疏鬆的出現,此外還可以適當地補充軟骨基質和膠原蛋白,也能夠減輕關節疼痛的症狀。
引起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對於不能緩解且比較嚴重的膝關節疼痛必須要尋找專業醫生的幫助,針對原因進行治療。同時還應該從運動以及飲食方面預防和治療膝關節的疼痛,能夠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膝關節的運動功能。
G. 什麼是膠原性疾病
這是一組十分罕見的疾病,其特徵是患者的膠原敗壞。膠原是組成結締組織的基本物質,結締組織吧皮膚、肌腱,韌帶,軟骨和骨頭的細胞連接在一起。膠原病種類極多,影響也各有不同,包括紅斑狼瘡,硬皮病,皮肌炎等。
H. 類風濕是什麼
問題一:類風濕和風濕一樣么 有什麼區別嗎 風濕和類風濕都叫風濕,這是一種病還是兩種疾病,類風濕算風濕那類裡面的么?怎麼區別風濕和類風濕呢?其實在19世紀中葉之前,人們往往將兩者混為一談。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醫學科學技術的進步風濕和類風濕才得以卻別,風濕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雖然都是關節炎,也都有關節疼痛的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不能夠混為一談。要想區別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的話首先要看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為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所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症狀方面也可以為風濕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加以區別,風濕病症狀、發病部位不同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且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然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晨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病症狀,類風濕因子呈陽性。
問題二:類風濕是什麼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的以全身關節炎症改變為主的疼痛性疾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發病時間可以幾天、幾周或幾個月,並帶有不同程度的活動性,往往累及終生,形成長期病痛,也有僅因關節組織的腫脹和擴展,只有關節運動時才發生局部疼痛。類風濕關節炎發病早期往往有全身症狀,如發熱、疲勞、飲食不振、周身不適等,嚴重者可同時伴有貧血。主要臨床表現為關節病變,關節病常為對稱性,累及小關節,以手的近端指間關節、腕關節、足的庶趾關節最為常見,嚴重波及肘、肩踝、膝等大關節和脊關節。晚期病人主要為關節脫位、半脫位、畸形改變、活動嚴重障礙,病人生活不能自理等。
問題三: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類風濕的檢查不光要依靠自身的症狀、異常,還需要去醫院檢查化驗,多次研究、調查才能確認。所以類風濕檢查很重要。去醫院檢查類風濕需要進行三項正常指標檢查,那麼,? 類風濕的檢查 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1.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是一種身體內產生的抗IgG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滑膜的漿細胞合成並分泌入滑液和血液中,另外,脾、淋巴結和類風濕性皮下結節的漿細胞也可產生。 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2.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可作為判斷炎症活動度的可靠指標,其升降與類風濕的活動度相一致,也可作為判定療效及診斷的指標。 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3.c-反應蛋白(CRP):在發生炎症或組織壞死時,血清CRP濃度迅速上升。疾病在活動期,血清CRP升高明顯,是觀察病情活動性的指標之一。與炎症活動度的關系密切,而且結果不易受貧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影響,因而反映炎症狀況更為准確。 以上是關於的介紹,希望對你有所幫助,類風濕早期有關節疼痛、紅腫的現象,到了晚期會出現強直、殘疾等症狀,所以得了類風濕一定要及時治療,以固健康之本。更多
問題四:什麼叫類風濕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兩種不同的疾病。早期風濕性關節
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都有發熱,關節疼痛和血沉增塊等表現,但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對稱性發生,主要在手指和手掌小關節處,後期指間關節呈梭性腫大,關節強直
或變形。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多見於20---45歲的成年人,受累的關節周圍皮膚蒼白,變薄,肌肉萎縮,部分患者在關節隆突偶見皮下小結,類風濕性關
節炎不會影響心臟病變等。
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發病於漆,踝,肘,腕等大關節,急性期過後關節功能可以完全恢復,關節無畸形,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常見於5--20歲青少年,病變關節紅,
腫,熱,痛顯著,並有遊走性和反復發作的特點,一般關節不會留下畸形,部分患者出現風濕性環形紅斑和皮下小結。風濕性關節炎可能引起心臟炎或永久性損害。
綜上所述,類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關節炎不是同一種病,它們的發病原因和症狀都不相同。
問題五:類風濕的形成原因是什麼 類風濕形成的原因:
RA的發病可能與遺傳、感染、性激素等有關。RA關節炎的病理主要有滑膜襯里細胞增生、間質大量炎性細胞浸潤,以及微血管的新生、血管翳的形成及軟骨和骨組織的破壞等。
1、遺傳性因素
通過臨床對類風濕關節炎患的調查研究發現,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有著一定的遺傳性的,因此大家在生活中,要針對這種因素做好相應的預防,因為家系以及同卵雙生子、非同卵雙生子的研究結果,支持遺傳因素在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中,起重要作用這一結論。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特點
類風濕關節炎的常用葯物
2、感染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中,其中感染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平時生活中,要預防類風濕關節炎,就要注意這種情況。許多微生物被認為是誘發慢性滑膜炎的病原體,包括多種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病毒,所以大家知道引起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是什麼後,要提前進行預防。
3、不注意保暖
在導致類風濕關節炎的原因中,其中還有沒有注意保暖,尤其是在天氣變化的季節,因為風寒的侵入會導致類風濕性關節炎出現,所以人們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
問題六:類風濕看什麼科_類風濕 目前首先強調與推薦:正規診治!風濕免疫科正規系統檢查確診,確診後,需要復診隨診及時調整用葯與治療方案。復發後的治療更應該及時、積極、主動。正規專科全程隨診治療直至病情臨床痊癒或控制穩定,及時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用葯。風濕免疫疾病中的類風濕關節炎,屬於疑難病,所用葯物都有一些需要防範的毒副作用,各種相關治療都是只對一部分或大部分患者有效,必需在風濕免疫科醫生隨診指導監護下,全療程隨診安全治療。及時有效控制病情。這些就是久病重症復發性風濕病得到良好控制或治癒的條件。平時注意防治減少或杜絕各種誘發因素(如各種慢性炎症與感染)的影響,以保證病情穩定恢復不復發。如果診斷清楚,對症的話,經濟條件好的話,可考慮採用新的生物制劑葯物全程治療。如選用類克或益賽普治療。能否治癒或根治主要取決於確診後的治療過程是否得當及療程是否足夠,以及治療時機的選擇。療程長短取決於病情的控制情況。就像一個桌子四條腿才能穩穩站著一樣,免疫抑制劑、消炎止痛葯、激素、對症治療葯物綜合性個體化治療十分重要,按真實病情特點安排的治療措施互相支持,缺一不可。堅持正規、合理、有效的全程隨診診治非常重要。手法及手術及關節置換不能代替系統性葯物治療。治療過程中出現新問題,需要及時復診看看。益賽普是生物制劑,最新的治療方法,目前看來效果還可以,但就是價格太貴。各省級醫院的風濕免疫科都有不錯的診治經驗與條件。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也可以選用,關鍵是要找到有治療本病經驗的醫師。由於治療用葯的原因以及年齡原因,新的問題如骨質疏鬆、骨關節炎、骨質增生等也會合並出現。治療中因為葯物不良反應與病情本身影響涉及,出現包括消化道在內的不良反應,經常遇到,診治中應該注意這些問題的及時隨診復診調治處理。療程常以年計。
問題七:類風濕是什麼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由於人體免疫系統異常而造成的,大量淋巴細胞對關節骨組織和膠原組織,導致關節退行性病變
問題八:風濕病類風濕有什麼區別嗎? 風濕性關節炎:而對於風濕性關節炎來說,則有著不同的表現。風濕性關節炎則是由於鏈球菌受到感染所導致的。其受累關節是以四肢大關節即膝、髖、踝、肘、肩,腕為主,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出現發病急、高熱、關節紅腫熱痛症狀,慢性患者出現關節遊走竄痛或兼有低熱的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般來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因為某種原因而造成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於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於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並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問題九:類風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問題十:風濕類風濕區別,風濕與類風濕的區別,風濕和類風濕有什麼區別 20分 1.類風濕和風濕有某些相似之處,如都有風、寒、濕外因及關節疼痛,但兩者有本質的不同。
一、病因不同:風濕病多數應稱風寒濕性關節痛,寒冷地區絕大部分是這類風濕病,不累及心臟、不破壞骨質、絕大多數可治癒,從中醫角度看風濕病屬寒痹症,而類風濕和強直性脊柱炎屬熱痹症,即使有畏寒症狀也是真熱假寒或里熱外寒。有少數風濕熱病人系鏈球菌感染觸致,而類風濕屬自身免疫病。
二、病理和症狀不同:風濕病是脈道內血液循環不暢陰寒而痛。類風濕是脈道外有異物壓迫脈道不通而痛。從外觀看風濕病初期不腫,後期關節也不變形。
類風濕初期手指、足趾小關節呈現對稱性腫脹,後期關節變形,風濕病脈象常見沉遲,類風濕脈象常見細數。
三、治療法則不同:風濕病用一般抗風濕西葯或中醫祛風散寒、活血化瘀葯常能速愈,而類風濕用一般抗風濕中西葯不但不能治癒,有時反而會越治越重。
2.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然僅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完全不同。
風濕性關節炎是風濕熱的一種表現。風濕熱是由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變態反應性疾病,病初起時常有咽峽炎、丹毒等感染病史。風濕熱起病較急,且多見於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可侵犯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並有發熱、皮下結節和皮疹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有兩個特點:一是關節紅、腫、熱、痛明顯,不能活動,發病的部位常常是膝、髖、踝等下肢大關節,其次是肩、肘、腕關節,手足的小關節少見;二是疼痛遊走不定,一段時間是這個關節發作,一段時間是那個關節不適,但疼痛持續時間不長,幾天就可消退。血化驗血沉加快,抗「O」滴度升高,類風濕因子陰性。治癒後很少復發,關節不遺留畸形,有的病人可遺留心臟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則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雖不屬於遺傳性疾病,但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多發生於20~40歲女性。早期症狀多為關節疼痛、腫脹、發僵、活動不便,時輕時重,反復發作,遷延不愈,常遺留骨關節強直畸形。雖然少數病人可有心血管疾病,但絕大多數病人無心臟症狀,類風濕因子陽性。
由此可見,風濕與類風濕雖然都是關節炎,都有關節疼痛症狀,但並不是同一種病.
一句話:風濕好治、類風濕難治。類風濕風嚴重。
I. 關節炎主要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一: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根據病因可將關節炎分為骨性、類風濕性、強直性、反應性、痛風性、風濕性、化膿性等。
二:分類
很多疾病可引起關節炎性病變,臨床較為常見的關節炎有以下幾種:
1.骨關節炎
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2.類風濕性關節炎
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葯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3.強直性脊柱炎
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4.反應性關節炎
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症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風性關節炎
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症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佔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三:平時可吃以下食物來預防和緩解關節炎
一:抵抗炎症的食物
1.富含ω-3的食物
許多研究證實,ω-3脂肪酸可預防和治療體內各種炎症,也可預防關節疼痛。這類食物包括:深海魚類,比如:三文魚、沙丁魚、金槍魚、馬鮫魚; 一些植物產品,比如:亞麻籽、奇亞籽、核桃和鱷梨、蝦粉、螃蟹粉、海洋魚低聚肽粉、牡蠣粉、鮭魚粉、大蒜粉、菠蘿蛋白酶成分。
2.姜辣素
姜含有豐富的姜辣素,這是一種形成合成酶(COX-2)的抑制劑,所以姜是一種很好的天然抗炎葯,雖然效果不如普通的非甾體類抗炎葯,但是你不必擔心副作用。
3.橄欖油
純橄欖油含有多酚和ω-3脂肪酸,兩者都是抗氧化劑並有助於減少炎症。橄欖油還含有刺激荃,這是一種類似於非甾體類抗炎葯的物質。研究表明,經常使用橄欖油的人,很少患有由風濕性關節炎造成的關節僵硬和關節疼痛。
4、活力捷:對蝦粉、螃蟹粉、海洋魚低聚肽粉、牡蠣粉、鮭魚粉、大蒜粉、菠蘿蛋白酶成分。
二:抗氧化食品
研究發現,氧化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關節炎和退化性關節炎。需要抵抗吸收抗氧化劑的自由基,如:維生素(A、C、E)、β-胡蘿卜素、礦物質(硒、鋅、銅、錳、鐵)、黃酮類化合物、異黃酮、多酚和其他抗氧化輔酶。
1.杏仁
杏仁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大約是芝麻的十三倍,是南瓜的六倍。少量杏仁,約28克,可提供女性一天所需維生素E的60%,可保護關節細胞的細胞膜並防止自由基的侵入。對於不喜歡杏仁的人,可以選擇葵花籽或花生,它們也富有維生素E。
2.木瓜
研究表明,攝入過少維生素C的人與攝入過多維生素C的人相比,關節炎的發病率增加了三倍。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抗氧化劑,可以穿透細胞以保護細胞內的DNA免受自由基的傷害。木瓜中的維生素C含量是橙子的兩倍,然而木瓜含有豐富的β-胡蘿卜素,這是另一種對關節健康有益的抗氧化劑。
3.黑豆
黑豆富含花青素,這是一種合成酶(COX-2)的抑制劑,且具有抗炎的作用。同時,黑豆還有另一種保護關節的抗氧化劑,那就是錳。黑豆中的錳有助於保護身體免受自由基的傷害。
4.綠茶
綠茶中的多酚被認為是一種抗氧化劑。抗氧化劑可以減少炎症並減少對軟骨的損害。
三:有助於軟骨的食物
軟骨是一種精細的白色結構,纏繞在骨骼、胸肋骨、耳朵、鼻子、支氣管和椎骨之間的關節周圍。在骨架中有一個神經系統,所以如果兩個骨架直接碰撞,會引起劇烈疼痛。幸運的是,在骨架之間有軟骨,使得骨架不會直接相互碰撞,軟骨也沒有任何血管和神經結構,所以當我們走動時不會感到疼痛。膠原蛋白是軟骨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使軟骨承受重力和壓力,支持各種關節的運動。
1.蘋果
蘋果富含槲皮素。槲皮素也是一種抗氧化劑,其具有抗炎的作用,有助於產生和修復膠原蛋白。康奈爾大學的學者發表了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尚未煮熟或加工的蘋果比加工過的蘋果保留更多的槲皮素。研究還發現,槲皮素濃縮在蘋果皮中,蘋果顏色越深,槲皮素含量越高。
2.西蘭花
西蘭花富含有機硫化合物,有助於提高軟骨組織的質量和軟骨組織的彈性,並可增加韌帶的強度、增加潤滑黏液的分泌。西蘭花富含維生素K和C,就像蘿卜硫素一樣作為抗氧化劑。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200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蘿卜硫素可以幫助身體細胞對抗自由基,有助於預防或減緩骨關節炎(OA)的進展。富含鈣的西蘭花也與關節的保護密切相關,而蛋白質和維生素A、B、C和少量的維生素K,可以預防骨質疏鬆症並減輕關節疼痛。
3.羽衣甘藍
羽衣甘藍屬於芥菜科。羽衣甘藍含有豐富的鈣,但不含膽固醇,脂肪和卡路里遠低於乳製品。羽衣甘藍還富含維生素A、C和K,以及參與關節保護的銅和錳等兩個礦物質。銅可以促進膠原蛋白的生長並提高韌帶的質量; 而錳是人體器官生長和修復所需的一些酶的必需成分。
4.含有類胡蘿卜素的食物
類胡蘿卜素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最著名的是β-胡蘿卜素,它可以減少體內炎症並減輕關節疼痛的症狀。富含β-胡蘿卜素的食物包括:胡蘿卜、甘薯、冬瓜、南瓜、甜瓜和菠菜。
5.蔥蒜類食物
研究表明,經常食用蔥蒜類食物(如大蒜、洋蔥和韭菜)的人很少患骨關節炎。研究人員指出,在大蒜中有一種叫做二烯丙基二硫的化合物,它可以有效地限制破壞軟骨的酶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