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岱山縣的地理環境
岱山縣島嶼呈西南-東北走向,以岱山島為中心,諸島嶼呈「X」 型分布。東西長約169.6公里,南北寬約57公里,由404個島嶼組成,其中住人島嶼16個(其中駐鄉鎮政府島嶼5個)。
岱山是個陸地小縣、海洋大縣,全縣總面積5242平方公里,其陸地面積326.5平方公里(其中潮間帶灘塗57.4平方公里),海域面積4916平方公里。岱山本島面積最大,為119.3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14.35平方公里),是舟山群島的第二大島;其次為大衢島,面積73.6平方公里(其中灘塗面積13.78平方公里)。 岱山有豐富的海洋能源,擁有最豐富的風力資源,尤其是衢山島年均風速在6.9米/秒以上,風能有效密度大於1700瓦/年平方米。總投資4.5億元,總裝機容量5萬千瓦的全省最大風力發電場建設工程已在衢山島啟動。潮汐能資源也比較豐富,國家863計劃「70KW潮流能電站」就建在縣境龜山航道上。
岱山擁有華東地區極為豐富的風力資源。其中有兩個地方尤為突出:東沙鎮燕窩山地區,終年多風,風速3米/秒以上超過半年,6米/秒以上超過2200小時,是建立風力發電站的絕佳地方。衢山島系中國東南沿海風能資源I類地區。從2003年1月1日0時到2003年12月31日23時完整年資料作分析,年均風速在7.3米/秒,最大10分鍾平均風速為19.6/米。年有效風速小時數(3?25米/秒)為8102h平均風功率密度為417瓦/方米。大風月為6、7、8、12月,小風月為2、3、4月。盛行風向為NW和SSE。
❷ 岱山島的地形地貌
岱山島東西走向,東寬西窄,形似桑葉。明代以前,今岱山島為東岱山、西岱山兩島,中隔一浦(即水道),兩頭通海,自南浦(今岱中南浦)至北浦(今東沙鎮橋頭至泯山寺鎖宮門之間)間,可通船舶。清至民國,東、西岱山間在東沙鎮橋頭有橋相通。1948~1949年在南浦至茶前山一帶建成機場,浦被淤塞,兩島相連。島西端的雙合山,原是懸海島嶼,1980年建仇家門大壩後與岱山島相連。島北端的燕窩山原亦是孤島,1974年拷門大壩建成後與岱山島相連。
岱山島四周島嶼環繞,水道、航門密布,岸線曲折,沿海有不少優良港口和錨地。島南有岱山主港-高亭港,是岱山縣主要的漁港、商港和對外交通樞紐。島北岸的東沙港,是岱山縣內的商港、漁港和避風港。
岱山島素稱海上「蓬萊」,有「蓬萊十景」。據傳,秦時徐福率三千童男女為始皇尋求不死之葯,曾至此島。島上旅遊資源豐富,為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點)主要有磨心山、後沙洋沙灘、燕窩山、雙合山、蓬萊公園等。位於岱山島東南的磨心山,亦稱摩星山,佔地約6平方公里,最高點海拔257.1米,南臨大海,四周群山環繞,山崗秀麗挺拔,崗嶺綿延疊翠,滿山蒼松翠柏,四季林木蔥蘢,綠茶鬱郁蔥蔥,環境幽雅寧靜,冬有「蓬萊十景」的「白峰積雪」景觀。名勝古跡有分別建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的超果寺、明崇禎年間(1628~1643)的崇福廟、清乾隆年間(1736~1796)的慈雲庵,山坡密林中建有亭、台、樓、閣和錯落有致的「蓬萊山莊」,可鳥瞰海島大自然風光。....慈雲庵由大雄寶殿、玉佛殿、「華藏世界」、蓬萊園等組成。「華藏世界」為國內首創,是岱山獨特的旅遊景觀,由古建築專家陳從周教授設計,採用大塊鏡子玻璃拼接而成,利用鏡子折射原理,使室內一尊阿彌陀佛相映增輝,如見四方萬佛。後沙洋沙灘,東瀕岱衢洋,北靠鹿欄山(今稱白鵝山),是「蓬萊十景」之一「鹿欄晴沙」景點所在。沙灘全長3.6公里,寬300米,沙質勻細,沙灘柔軟舒適,為浙江沿海最長的一條沙灘,灘面平實,有「萬步鐵板沙」之稱。灘上建有「晴沙海洋樂園」,置有茶室、海濱浴場、燈光舞廳兼溜冰場、高速遊艇、救生衣等安全設施,是暑期旅客游覽、度假理想之處。燕窩山景點「燕窩石筍」,為長約300米、寬約100米的參差不齊的一群礁石,形似山中竹筍,長的4~5米,矮的1~2米,不僅形態如筍,而且色澤相似,隨著海浪拍打與波濤轟鳴,組成一幅海上的大自然奇景。雙合山有雙合洞壁景點,即「蓬萊十景」的「石壁殘照」,這是數百年來石工開採石板、石條留下的石景,共50處,分布在崗上、山坡、山腳等處。其大小不一、形態各異,按形態稱為石壁、石洞、石宮、石潭。洞中碧水清幽,若夕陽投影石壁更為壯觀,是島上一個別有洞天的景點。蓬萊公園,建在磨盤山(俗稱義伙祠崗墩)西坡,園內林木繁茂,路旁蒼松夾道,空氣清新,山崗有亭,東側山坡建有蓬萊老年樂園、高顯廟和善慶庵,是人們進行體育鍛煉和散步活動的好場所。此外,尚有「群豚拜江」,為岱山島東側竹嶼港中一景。每年夏秋季節,可見黑白相間的成群海豚時沉時浮,在海中浮動起舞,時而躍出海面,為國內罕見。
❸ 岱山縣景點
岱山縣景點有摩星山景區、秀山島、東沙古鎮、金維映故居、燕窩山景區等。
1、摩星山景區:位於岱山島東南部,距縣城高亭鎮2.2公里,全山佔地約6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崗綿延疊翠,最高點月平崗,海拔257.1米,為島上最高處,可攬景觀日出,視野開闊。
2、秀山島:介於舟山島與岱山島之間,傳說秀山島乃海上三仙山之一的「方丈島」,素有「海上香格里拉」之譽。秀山島原本有秀山與蘭山兩座島嶼,兩山為海所隔,清光緒年間圍海造田後兩山相連,故又名蘭秀山。
3、東沙古鎮:位於著名漁場岱衢洋沿岸,岱山島的西北角,是一座百年古鎮,是舟山群島著名的漁港。自清至新中國建國初期為岱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4、金維映故居:位於岱山縣高亭鎮清泰路後街弄14號(黃家)。金維映(1904~1941)女,原名金愛卿、又名金志成,昵稱阿金,浙江省岱山縣高亭鎮人,幼年和童年時代成長於高亭鎮黃家。
5、燕窩山景區:位於岱山島北端,距縣城16公里,整個景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萬年來由於海水的不斷沖刷形成的海蝕柱、海蝕礁,形似筍而稱燕窩石筍。
❹ 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
岱山 古時蓬萊,今日岱山,岱山歡迎您
[編輯本段]【岱山概況】
岱山又叫東海蓬萊,位於舟山群島中部,島海相依,孤懸海中,為舟山第二大島,全縣406個大小島嶼猶如一串閃亮的寶石鑲在東海碧波之中,島海相依,水天相連,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海水、沙灘、礁石、海鮮、漁火是岱山旅遊的特色。島內還有新石器時代的大舜廟後遺墩遺址;以及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島上留下了「漁獵煮海」的足跡,「漁鹽之利,甲於一方」,岱山貢鹽,聞名遐邇。還有五代(907-960年)年間古剎超果寺、宋(960-1279)岱山書院等名勝古跡。
自唐代(618-907年)以來,岱山就有東海蓬萊的美名。它,翠島星布,仙霧裊繞,風景如畫。全縣有高亭、秀山、巨山、長塗四大景區。主要景點有:浦門曉日、石壁殘照、燕窩石筍、雙龍戲珠、觀音駕霧、竹嶼怒濤、白峰積雪、魚山蜃樓、鹿欄晴沙、九子沙灘等「蓬萊十景」。磨星山景區仙茶滿坡,山頂新建的「華藏世界」堪稱我國人文景觀一絕。近年來,日本專家曾三次組團來岱山考察,向日本人民介紹東海上這個蓬萊仙島
地理位置:岱山縣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中部,北緯 30°07′-30°38′、東經 121°31′-123°17′(北緯30°14′,東經122°11′)。北與嵊泗列島接界,東臨公海,南與舟山本島相望。全縣有406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524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916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97253人,2005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95019人。
岱山氣候宜人,景色旖旎,海岸、洞、山、沙灘、奇礁、怪石、 古跡遍及全島,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岱山省級風景名勝區是集觀光旅遊、休閑度假、娛樂運動於一體海島旅遊基地。
岱山古稱蓬萊仙島,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清時,劉夢蘭、陳文份等文人墨客曾在島上盡興漫遊,唱和題詠,形成蓬萊十景:蒲門曉日、石壁殘照、南浦歸帆、石橋春漲、魚山蜃樓、橫街魚市、 衢港漁燈、竹峙怒濤、白峰積雪、鹿欄睛沙。
隨著歲月的消磨和時代的變遷,有些景點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賦有時代特色的新景觀,自然與人文相交織,歷史與現 實相輝映, 形成了新的蓬萊十景:蒲門曉日、白峰積雪、鹿欄晴沙、燕窩石筍、竹嶼怒濤、漁港棲霞、徐福公祠、金沙依翠、寶塔攬勝、觀音駕霧。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岱山縣人民政府駐高亭鎮人民路88號,郵編:316200。代碼:330922。區號:0580。拼音:Daishan Xian。
岱山縣轄6個鎮、1個鄉:高亭鎮、衢山鎮、東沙鎮、岱西鎮、長塗鎮、岱東鎮;秀山鄉。
2000年,岱山縣轄7個鎮、4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97483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高亭鎮 71863 東沙鎮 7488 岱東鎮 12996 岱西鎮 13160 泥峙鎮 10042 長塗鎮 14852 島斗鎮 36629 秀山鄉 7690 漁山鄉 2029 四平鄉 11109 萬良鄉 9625。
[編輯本段]【岱山旅遊】
摩星山景區位於岱山島東南部,距縣城高亭鎮2.2公里,全山佔地約6平方公里,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崗綿延疊翠,最高點月平崗,海拔257.1米,為島上最高處,可攬景觀日出,視野開闊。
該景區主調為:以佛教文化為主體,徐福求仙為背景,海上千島相映襯的景觀豐富、文化底蘊深厚的蓬萊仙山,主要景點有慈雲極樂禪寺、白峰積雪、華藏世界、茶園曉霧、現龍井、玉佛寶塔、碧波亭、望海亭、超果寺、靜修庵、崇福廟等。
慈雲極樂禪寺
初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距今有240多年歷史。該寺自始建至今歷盡劫難,於1983年起由國內外香客募資修葺、擴建,現在已形成了較大的規模,主要有停車場、山門、梵谷清音、放生池、鍾樓、鼓樓、大雄寶殿、玉佛殿、蓬萊十景詩牆、排位堂、 藏經樓、怡心亭、玉佛寶塔、蓬萊茶園等組成,佔地面積近百畝。1985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宗教旅遊勝地,對外開放,為摩星景區的主要景點。
超果寺
「超果」,佛教用語,意為世人超脫凡間後成正果。民國《岱山鎮志.藝文.超果寺記》載:宋朝時,岱山島上超果寺已是「島中 最稱勝者,基宇廣延,肇造宏麗,松竹環山,蓮池繞宇,覓景尋幽者,莫不於此流連稱賞不置。」到了明朝時,倭寇侵擾岱山,超果 寺成一荒址。清康熙年間,僧自修來岱山募資重建此寺,「將大殿 兩廊以及寮舍、齋廚修飾一新,且更添建山門,裝塑金剛,將數百年之超果,又多增輝於今日矣」。
崇福廟
該廟始建於明朝崇禎年間,故名崇福廟。清康熙、乾隆年間經兩次大修,現廟內有乾隆戊午年的「崇福廟」匾及光緒年間製作的「崇福廟」匾各一塊。這座純清代古建築至今保存完好,雖規模不大,但布局嚴 整。今前殿、正殿兩側各有廂房相連,圍成四合院;中間有戲台,殿前有照牆,東西設台門,另成一院,共有建築面積近1000平方米。
鹿欄晴沙
位於岱山本島北部的鹿欄山下,並由此得名。該景區為「蓬萊十景」之一,是天然的大型海濱浴場及海灘活動中心,距縣城高亭鎮14公里。整個景區由鹿欄晴沙沙灘、徐福亭、泥螺山、晴沙海洋樂園、沙灘觀海平台及規劃中的旅遊小區組成。鹿欄晴沙全長3.6公里,沙灘呈南北走向,東西寬300米,是江浙沿海最長一條沙灘,沙灘坡平,縱寬大,凡百米外才及胸,漲潮時浪大,回聲響徹,氣勢宏偉,退潮時潮水平靜、安寧。沙色呈鐵灰色,沙質細膩偏 硬,沙灘上可行駛汽車,被冠以「萬步鐵板沙」美稱,沙灘三面秀峰環抱,中間有灘中小嶼——泥螺山,四周礁石各異,其近處有一雞冠礁。清晨,可站在沙灘透過雞冠礁觀東海。清代詩人劉夢蘭有詩贊曰:「一帶平沙繞海隅,鹿欄山下亦名區,好將白地光明錦,寫出瀟湘落雁圖."
海洋樂園
目前已有許多活動項目對遊客開放,主要有音樂茶室、小賣品部、各類海上及海灘活動項目、燒烤、沙灘跑馬、蒙古包、沙灘跑車、野營房、活動茶房、各類浴具出租、淡水淋浴房、網具出租等。沙灘內建有1100平方米「晴沙賓館」一座,為遊人提供吃、住服務。
徐福亭
位於海洋樂園入口處的小山墩上,該亭佔地約80平方米,格調為白石結構仿古式雙層四角亭,四周飾以石欄。亭柱上刻有一對楹聯,曰:「停撓欲訪徐方士,隔水相招梅子真。」亭內樹有一碑,雙龍合抱,由青石精雕而成。碑文紀錄了徐福求仙與岱山古名蓬萊的關系,碑名由中國徐福會會長李連慶書寫。
秀山景區位於岱山島東部,以秀山島為中心,共有35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23平方公里,全島海岸線長40公里,多礁石、沙灘、泥塗,其中沙灘面積747畝。秀山島上山清水秀,全島綠色覆蓋達73%以上,為岱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秀山是一個著名僑鄉。該景區根據自身獨特的條件還開展多種形式的帶「海味」的特色節目,如海味泥滑、海上作業、海鮮燒烤、海洋特種養殖垂釣場等一批參與性節目。該景區的主調為:動靜結合,是海島風情濃厚、絢麗多姿的海上娛樂城。
秀山沙灘群
位於該景區的東部,為吽唬、三礁、九子3個沙灘首尾相連組成。沙灘群坡平、沙黃、海水清,呈月牙型。其中吽唬沙灘為最出色,該沙灘全長600米,寬100米,朝向偏東。除了沙灘活動外,還可在沙灘外海面上進行海上垂釣或漲網作業,因這一帶海域潮流平緩,礁石眾多,海上藻類物豐富,在這帶海域和礁石間生活、棲息著梭子蟹、銅盆魚、虎頭魚等多種名特魚、蟹、貝類,特別是夏、秋時節,成群的虎頭魚、嘰咯魚
等魚類到海灘邊及礁石間產卵,遊客可按當時漁民出海捕魚的儀式進行出海作業,待到「魚滿艙」時返回到燒烤區,自己動手燒烤自己的勞動成果,品味最新鮮的海鮮美食,享盡口福與樂趣,定會使你終身難忘。除此之外,還可去海洋特種養殖垂釣場、泥塗板滑拾貝,去桃子竹跳、涼帽山果園觀光。
九子佛嶼
在秀山景區小九子村,土名遙岩嶺,是一自然象形岩。此岩鶴立礁群,與舟山本島隔海相望。遠遠望去,能見其狀似觀音,側面看,觀音背上又背著一小佛,其型逼真,令人叫絕, 相傳是當年觀音菩薩去普陀山停留小憩時的化身。
觀音山景區位於大衢島上的觀音山,此山系岱山縣境內最高峰, 海拔314米,距岱山島20海里。相傳佛教聖地普陀山的觀音菩薩去普陀山修行之前,先在大衢的觀音山上立道場3年,觀音山因此得名。觀音山,峰巒高聳,山勢險峻,四周群山環抱,數峰連環似蓮花,面積約4平方公里。最高處天燈山,視野開闊,藍天碧海,一覽無余。該景區環境清幽,冬暖如春,夏涼若秋。山之頂峰,常有雲霧繚繞,若隱若現,時濃時淡,故名「觀音駕霧」。
觀音山廣濟寺
坐落在觀音山山峰南坡,依山面海,包括3 座各具特色的上、中、下寺院:洪福寺(廣濟上寺)、普慶寺( 廣濟中寺)和洪因寺(廣濟下寺)。洪福寺初建於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 位於觀音山山頂,大殿結構集殿、 房、亭、園之精華,頗具特色,殿中供奉觀音立像和十八羅漢。廣濟中寺普慶寺,普慶寺初建於乾隆四 十九年(1784年),該寺氣勢宏偉,為廣濟寺的活動中心,大殿高9米,供奉觀音佛像高達6米,兩旁有觀音36化身大理石雕像。主殿後西邊為地藏殿,東邊為千佛殿,千佛殿里有
大小1000餘尊佛像,全用漢白玉雕成,晶瑩潔白,栩栩如生,實屬罕見。廣濟下寺洪因寺,該寺初建於同治年間 (1862~1874年),供奉大理石觀音 佛像,寺院深邃,全部木結構,殿堂分上下二層。
觀音山玉佛寶塔
位於觀音山山頂洪福寺的東側,45米,每層高度約4米,沿著塔內的樓許多小的玉佛,計200餘尊。登上此塔
下望,似身處天境,海景、 山景盡收
就能見到塔影,為觀音山景區的一大
全部用花崗石塊砌成,共11層,高
梯可到達塔頂。塔的每層都供奉著
也就是站在了岱山的最高處,極目
眼底,大海中過往船隻在幾十里外奇觀。
三星國際燈塔
該燈塔位於鼠浪湖島東6公里的下三星島,是太平洋西岸第二大燈塔。由英國海務科在1911年建造,主要任務是為過往船隻導航。現為國際燈塔,系白色鋼板鑄釘園柱形塔,塔 高7.9米,鋼板旋梯,燈高63米,光線射程20里。島不大,在燈塔 南北各有一個登島點,北面有一條石路,南面有1.6米寬的水泥路。從島上俯瞰大海,驚濤拍岸,海闊天空,浩瀚蔚藍的東海景色迷人。四周礁石叢中,各類貝、蟹繁多,隨手可采,釣到石板魚、黃魚也 屬常事。
燕窩山景區位於岱山島北端,距縣城16公里,整個景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萬年來由於海水的不斷沖刷形成的海蝕柱、海蝕礁,形似筍而稱燕窩石筍。該景長約300米,寬約100米,形態各異,高低大小不一,色澤似真筍,隨著海浪起伏而時隱時現、時出時沒,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該景西北2公里處,有一海灣,沿海灣遍地鵝卵石,被稱為彩石塘。另外還有向蓬望海、桐盤聆濤、桃林春曉等景點。
彩石競艷
在燕窩石筍西北面,有一長約1000米的彩石塘,塘中礫石有黑、黃、灰、紅等多種顏色,經海水長期沖刷,變成了形態各異卻光滑圓潤的鵝卵石。這些礫石如泡在水中,更是五彩繽紛,光澤照人,可與南方雨花石相媲美,是極佳的旅遊紀念品。
向蓬望海
與彩石塘一水之隔,有一懸水小島,叫向蓬山。此山因形態奇特,表態獨立,突兀於海中,又流傳著不少傳說,故極富傳奇色彩。據說,凡從上海一帶駛來的船,一出長江口,最先看到的就是這小小的向蓬山,且越遠越大。當年徐福為秦始皇尋找蓬萊仙葯,是先看到此山,而得以再找到蓬萊仙島(岱山)的。因此,把此山叫向蓬山。另據傳當年徐福還在山上載了幾株風藤,千百年來,治好過不少受過風寒的海島人。此山獨立於海中,三面無遮無掩,視野極為開闊,是觀舟山群島山海美景的極佳處。景區規 劃將建一索道,連接燕窩山,屆時遊客可享凌空飛渡與極目滄海之樂趣。
岱山風景名勝區由404個島嶼組成,海域面積491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海上景觀豐富多樣,其中奇、特景觀眾多。該景區由兩條線路組成,陸線環島和海線繞島,主要景觀有「石壁殘照」、仙人洞、象鼻山、鯨游港灣、群豚拜江、萬畝鹽田、蒲門曉日等。
萬畝鹽田
岱山是浙江第一產鹽大縣,自南宋以來一直以漁鹽之利富甲一方。至今,岱山有鹽田3.5萬余畝。如果你登高遠眺,就能看到在島的周邊圍墾起來的一片片鹽田,象豆腐格子一樣一塊塊方方正正地鑲嵌在海水與島嶼之間。鹽田的規模要數岱西鹽場與雙峰鹽場最大,一眼望去,灰濛蒙的一大批,視線的源頭是海與天 的連接。再看近處每一塊黑乎乎的鹽
田中結著白花花的鹽,一堆堆雪晶一樣的鹽垛錯錯落落地堆著,鹽晶在 陽光下發出閃閃的銀光。這一切實為蓬萊仙島構成了一條獨特的風景線。如果你來到鹽田中,正在勞作的鹽民會教你如何曬鹽,告訴你制鹽從鍋燒、板曬到今天這樣灘曬的發展過程。
石壁殘照
位於岱山島最西端的岱西鎮雙合村,此處原為懸水孤島,後經人工修造一條攔海大壩同岱山島相連。此地有名的特產有石板(條)和糯米蝦,石板的石質細而堅韌,經當地居民五六百年世世代代的艱辛取石開鑿,遣今有石景舊跡50多處,其中有幾處規模宏大, 奇石怪洞形各有狀。有雄偉挺拔的石峰,形如刀削的石壁;有色彩繽紛的石幔,清晰見底的石潭,頗似紹興東湖的石景。若沿塘口下窺,洞洞幽幽,碧水挽天,進塘上望,峭壁戴雲,如夕陽投影石壁上,遠望近看煞是壯觀。此景曰「石壁殘照」,被選上古蓬萊十景之一,清詩人曾賦詩:石壁潺顏影倒橫,夕陽閃閃十分明,若教移入天台郡, 霞彩何曾讓赤誠。從縣城乘汽車可直到此景。
魚山蜃樓
海市蜃樓是光和水蒸氣等的作用,在海天際幻出的一種奇特的自然景觀。在岱山不少人曾看到過海市蜃樓,並留下 贊美的詩句。「雲連波白蒸鰲柱,月帶潮青結蜃宮」;「仙山樓閣影重重,縹緲虛無接太空」;「隱約煙霞警變幻,虛無屏嶂任回環」。1916年8月,孫中山先生在佛頂山上見到一座偉麗的牌樓,以及十幾 個怪和尚舞幡笑迎來客,其中一大圓輪,盤旋極速,向遊客滾來,瞬間杳無影跡。1986年7月,上海徐玉珍等遊客在衢山觀音山頂看 到難以數計的群佛像,稍留即逝。另有一種稱海虹,即彩虹,當地人稱短篷,在海中或天時晴霽時能見到匹練橫天,七彩繽紛。還有一種稱海磁,在光照強烈,海上水蒸氣大時,遠望海上,大小島嶼漂在空中,幌幌忽忽,隱隱約約,恰似仙山瓊閣。海市、海虹、海磁是舟山群島3大海上奇觀。
❺ 鄭州市燕窩山景區在哪
鄭州沒有燕窩山景區,浙江和黑龍江有。
1、燕窩山風景區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島北端,距縣城16公里,整個景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
❻ 岱山那邊就沒有什麼比較好玩的地方嗎
1、摩星山景區 : 位於岱山島東南部 , 全山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崗綿延疊翠,最高點月平崗,為島上最高處,可攬景觀日出,視野開闊。摩星山秀麗挺撥,四季樹木蔥蘢,環境幽雅寧靜,氣候宜人,慈雲極樂禪寺掩映在摩心山南的綠樹叢中,樓閣軒榭錯落有致的蓬萊茶莊坐落在摩星山南坡,山上的碧波亭和蓬萊玉佛寶塔各建在南北兩峰的最高處,可鳥瞰海島風光。山凹中建有亭、台、樓閣站在山東側的望海亭,縣城新姿、大海、漁港等景色盡收眼底。山上遇有雲霧,變幻莫測,碧海綠洲,時隱時現,恍入蓬萊仙境。
2、秀山島 : 介於舟山島與岱山島之間,傳說秀山島乃海上三仙山之一的「方丈島」,素有「海上香格里拉」之譽。
3、東沙古鎮 : 位於著名漁場岱衢洋沿岸,岱山島的西北角,是一座百年古鎮,是舟山群島著名的漁港。東沙三面環山,一面瀕海,原自西向東有一個半圓形海灣,鎮區就坐落在這海灣東角的沙灘上,古稱「東沙角」,鎮名因此而得。
4、中國海防博物館 : 位於岱山本島黃嘴頭東南面沿海地帶,歷來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海防關口,曾經駐守過的軍隊在2004年撤出時留下了大量營房、戰壕、坑道、碉堡、彈葯庫等軍事設施。
5、金維映故居 : 位於岱山縣高亭鎮清泰路後街弄14號(黃家)。
6、磨心山 : 位於岱山島東南部,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山崗綿延疊翠,最高點月平崗,海拔257.1米,為岱山本島最高處。磨心山由慈雲極樂寺、仙芝茶園、徐福廣場等景點組成。
7、鹿欄晴沙景區 : 因位於岱山本島北部的鹿欄山下而得名,既是旅遊開發區,又是古「蓬萊十景」之一,是天然的大型海濱浴場及海灘活動中心。整個景區由鹿欄晴沙沙灘、徐福亭、泥螺山、晴沙海洋樂園及規劃中的旅遊小區組成。該景區的主調是海上運動、海灘活動、游樂、度假為主的海濱活動中心,汽車可直到沙灘。
8、燕窩山景區 : 位於岱山島北端,整個景區面主景是因千萬年來由於海水的不斷沖刷形成的海蝕柱、海蝕礁,形似筍而稱燕窩石筍。該景形態各異,高低大小不一,色澤似真筍,隨著海浪起伏而時隱時現、時出時沒,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該景西北2公里處,有一海灣,沿海灣遍地鵝卵石,被稱為彩石塘。另外還有向蓬望海、桐盤聆濤、桃林春曉等景點。從縣城乘汽車可直達該景區。
9、白節山海域 :白節山海域在大陸邊緣,是面臨外海沿岸水系擴展到的海域。海域底部自西向東緩緩傾斜,西部底質以軟泥和泥沙質為主,東半部以沙泥和沙礫為主。整個海域處在大陸沖淡水和東海外海兩大水系,並由這兩大水系混合變性的混合水性中。本海域包括的島嶼有白節山、鷹窠山、鷹爪礁、平礁、小白節山、白節長礁、紅山、南小山、半邊山、魚眼嶼、小半邊山、半邊大礁和田螺礁 .
10、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 : 館址座落於昔日大黃魚故鄉——東沙古鎮解放路203號,是一座民國初期建造的二層樓四合院木結構建築,佔地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古樸而典雅。
當然岱山臨近周邊的精華景點還有很多,當你徜徉在優美而又獨具匠心的建築、欣賞天然美景間的和諧融洽,為大自然添幾分風采。神秘的傳說、傑出的建築、優美的自然風景,無不在深深觸動我們的靈魂。
❼ 岱山的風俗習俗有哪些
《舟山市志》中有這樣一段話來描述祭海:「舊時,漁船每汛出海生產前,要在船上祭告神祗,向神明行跪叩禮後燒化疏牒,稱為『行文書』。由老大捧一杯酒潑入大海中,並拋少許肉塊入海,叫『酬遊魂』,以祈禱漁船出海順風順水。這天,船上眾人忌講不吉利的話,不許吵架。」
祭海,是浙江岱山乃至中國沿海漁民崇拜和信仰海龍王及海上諸神的一種祭祀方式。過去,因船小以風為動力,加之生產工具落後,在世代以捕魚為生的漁民眼中,對大海懷著天然的敬畏。海是傳說中龍王的世界,海況好壞,船隻安危,漁民生死,全掌控在海龍王手中,為了祈求平安與豐收,於是出海祭龍王、豐收謝龍王,成為漁家傳統習俗中不可缺少的精神寄託。
祭海這一民俗在民間長久流傳,在舟山群島諸多漁家習俗中,岱山漁民的祭海風俗獨樹一幟,其內涵之豐富、形式之多樣、禮式之講究,無不表達著世代與海相伴的漁民們一種最原始的情懷,一種獨特的海洋文化,代代相傳。
今年79歲的岱山高亭一村老漁民鄭野彎,17歲時就喝到了「行文書」酒。去年12月,在鄭野彎等眾多老漁民的回憶中,岱山高亭一村讓這一民俗完美再現:
兩面大銅鑼開道,隨後由漁民背「樣桅」(即頂尖留有竹葉、竹竿上部捆紮棕櫚的小竹,意為桅桿林立),後面是五色旗及其他彩旗,抬著扎有紅藍綢布的木質杠箱,箱中裝著全豬、全羊等「五牲」,各色葷、素菜,白鹽、黃糖、水豆腐及糕餅、水果等祭品,共有八杠箱之多。沿途鞭炮齊鳴。祭海隊伍抵達泊於碼頭邊的船上後,身著龍褲的老漁民們把祭品放於八仙供桌上,豬、羊分供於左右專架上,供桌前鋪有桌幃,太師椅背上掛著緞子被面,桌邊掛好疏牒,點香插燭,隨著海潮的上漲,先後上香,酒酹三遍,期間以船老大為首,其他漁民分列兩旁,三跪九叩施禮。祭海結束後,將每種供品各采些許放入大酒杯,連同疏牒,一齊朝天拋入海中,此時,銅鑼巨響,鞭炮大鳴,敬送龍王。
岱山高亭一村漁民因世代從事流網作業,因此有了獨特的祭海方式——「樣桅」。據長期從事民俗工作的岱山縣文廣局幹部邱宏方調查,因各地作業方式不同,其祭海的方式也有差異,其祭拜的各路神仙也各不同。在舟山,祭海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祭海龍王外,還包括祭船關老爺(也有稱「船官老爺」)、天後娘娘(媽祖)、羊府大帝及各路海神等。
再現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在岱山,謝洋祭海儀式,古已有之。
據清朝光緒年間《定海廳志》記載,當時岱山海域的灌門老龍與普陀桃花女龍、定海岑港白老龍是官方每年必祭的三大龍王之一,欽頒祭文曰:「維神德洋寰海,澤潤蒼生,允寰水土之平,經流順軌,廣濟泉源之用,膏雨及時,績奏安瀾,佔大川之利,涉功資育物,欣庶類之蕃昌,仰藉神庥,宜隆報享,謹遵祀典,式協良辰,敬布幾筵,肅陳牲幣。」可見祭海拜謝海龍王已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宗教儀式。再據清代志書記載,岱山島有沙竭龍王,現鹿欄晴沙風景區所在地有後沙洋棕緝龍王,燕窩山龍王廟專供四海龍王,岱中海宴宮專供東海龍王。
至今,岱山部分漁村仍沿襲著這一傳統的民間習俗,保留了祭海粗獷、純朴的原生態文化風貌,展示著東海海域漁民龍信仰的獨特傳統文化與深厚的民俗內涵。
家住岱山東沙鎮念母社區西沙村的劉品良是當地劉族第四代漁民,他說,根據祖輩們的口頭相傳,位於村口的那座小龍王宮已經有二三百年的歷史了,供的正是東海龍王。漁民無論是出海還是攏洋,或豐收或歉收,都會到龍王宮求龍王,甚至連匯聚岱衢洋的台州、奉化等做魚貨生意的老闆都到龍宮求龍王保佑。
祭海,除了必要的禮儀和程序外,還有諸多的禁忌。如供品中的菜餚有五葷五素、六葷六素或十葷十素,因為岱山方言中「五」與「魚」同音,意為「年年有魚」,而「六」則意為 「六六大順」,「十」意為「十全十美」,都寄託著漁民的美好心願。
而祭海緣何要用黃酒、豬頭?而從來不用雞?這里當然也有著美麗的傳說。用黃酒是因為漁民戲稱海中捕魚是與龍王賭博,黃酒顏色混沌,龍王爺喝了眼睛看不清而「推倒庄」,讓漁民滿載而歸。而供豬頭一說,則是相傳最早時候的東海龍王敖廣因頭上沒有「尺木」(據說這叫「博山」,實則為「肉瘤」)而上不了天,漁民們想如果能送「尺木」給海龍王以保佑出海順風順水、網網豐收。找不到「尺木」的漁民就想送很肥的東西給海龍王,吃多了說不定就長出肉來了,於是就想到了形狀似「博山」的豬頭。此後,出海時漁民就用上等豬頭供奉,並拋入海。奇怪的是,日子久了,海龍王頭上居然長出了「博山」且能飛上了天,他開心得要重賞送豬頭的人。得知是漁民後,便放口說:出海漁船,凡是供豬頭的,都給予方便。
那麼,雞又因何被排斥在供品之外?因為對捕流網的漁民來說,最嚮往的就是順順利利,而「雞爪」卻意含「亂七八糟」,因此漁民不僅祭時不用雞,平時在船上也不吃雞,甚至不能想雞,迫不得已要說到「雞」字也用「鴨」來替代。另一種說法則是「雞」在岱山方言中與「欠」同音,是不吉利的說法。
美麗的傳說包含著漁民樸素的大海「情結」,世世代代在舟山群島上繁衍著,到了如今的休漁期,岱山的漁人們利用祭海壇,借鑒傳統的祭海方式,喊出讓大海休養生息及對大海的感恩之情,道出希望全人類保護海洋資源,呵護海洋環境,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願望……
❽ 從燕窩想到什麼的作文
在家鄉,陽春三月,燕子從南方飛回來之後的第一件事就是啄春泥建新窩或修補舊窩了.燕子建窩首先要選址,通常選在兩根交叉的房梁同樓板結合的拐角處;(或許是這里易於施工而且省料吧!)然後便是打基礎:四處啄來粘性較好的泥土,混合自己的唾液,將其牢牢地粘在房梁和樓板上,大致形成一個包圍圈,只留一個入口;最後就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壘窩了.兩只燕子自天剛亮開始就頻繁地出入,一口一口地將泥土往上粘合,直到天黑,從不懈怠.建一個新窩通常要化費一對成年的燕子半個月左右時間,若是碰上陰雨連綿的天氣,時間還會更長一些.成形的燕窩都成圓弧形,但風格各異.有的入口處細長,如同一隻葫蘆;有的入口處短,象一隻南瓜;還有一種燕子喜歡在泥土中夾雜一些很長的雜草拖掛下來,而使燕窩看上去象長了山羊鬍子.燕子似乎都是高明的建築師,所建的窩均因勢利導,以最省的料圍成最大的空間,合乎其居住要求.這種燕窩都很結實,不受一定力量的撞擊是不會破碎的.從此,燕子要在此棲息生活半年左右時間,並生兒育女、繁殖下一代.
燕窩對於燕子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一項艱苦浩大的工程.我沒有細數過一隻燕窩要花費多少口燕子啄的泥,但是每一口組成燕窩的泥土相對於燕窩來說都是微不足道的倉海一粟而已.因此燕子是一種辛勤地生活著的生命.
家鄉的人們喜歡燕子,建房的時候總忘不了在房樑上釘一些托板以供燕子壘窩,並在牆上開一個小窗口方便燕子出入.幼燕不小心從窩里跌下來的時候,人們會不厭其煩地將其送回窩中.當然也不免會有個別頑童破壞掉某隻燕窩,這時燕子會傷心地離去,頑童也必將遭到家長的懲罰.
燕子似乎也是極通人性的.多數的燕子都不會將糞便排泄在房主家中.(除了一種被稱作「草燕」的種群.)它們將糞便排泄在窩里然後再銜出去,對幼燕的糞便它們也會同樣處理.人們在田間勞動的時候,它們嘰嘰喳喳地飛翔在前前後後,忙碌著捕食小蟲,偶爾停在田頭或牧童的牛背上歇歇腳,沒有哪種鳥類能象燕子這樣自然地親近和信賴著人類.它們很早就入詩、入畫,給人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燕子都留戀自己的老窩,沒有特殊情況,年年歲歲,只要活著,它們都會回來的.燕子還具有一種特別的靈性,喜歡選擇和睦、寧靜而有教養的房東家壘窩.那種吵吵鬧鬧、人心叵測的家庭燕子是很少光顧的.偶有選擇失誤,它們也會很快離開.所以有「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一說.因此家鄉人們常常以家有燕窩而深感榮耀.
燕窩似乎只適合建在木質基礎之上,在鋼筋水泥或石灰的建築表面燕窩很難附著.這或許正是我現在居住的城市中極難發現燕窩的主要原因吧!然而現在家鄉人們生活逐漸富裕,非木質結構的小洋樓一年年多了起來,那燕子又將把窩建在何處呢?
在這個春天,我又想起了燕子,想起了家鄉的燕窩.人類需要日益豪華的高樓大廈,燕子不能沒有一個棲身養育的小窩.春天,若是見不到燕子,我們也同樣會覺得失去了很多的.
❾ 浙江旅遊景點有哪些
岱山境內的東沙鎮是一個古老漁鎮,也是舟山群島歷史上的著名漁港,更是清朝民國時期東部沿海的繁華商埠。三百多年前,清廷海禁重開,憑借瀕臨岱衢洋盛產大黃魚這一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東沙鎮以漁鹽興市,帶動商貿業的高度發展,民國二十二年(1933)《申報》記載:「東沙角一隅,居民三千,大小店鋪四百餘號,其商業密度實為罕見」。至上個世紀中葉,隨著大黃魚資源的急劇衰落,凍結了東沙鎮的時空,在大街小巷留下了為數眾多的百年建築。
金維映史跡陳列室
金維映史跡陳列室坐落在東沙古鎮,分序廳、陳列室、緬懷室、多功能放映廳和字畫廳,以革命物品、文字檔案、照片映像資料等形式展示金維映一生的革命歷程。
金維映1904年出生在岱山縣高亭鎮,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舟山第一個中共黨組織領導人之一。先後任中共江蘇省委婦委書記,上海絲織業黨團工會聯合行動委書記,中共江蘇省委常委。調中央蘇區工作後,任中共於都縣委和勝利縣委書記,中共蘇區(瑞金)擴紅突擊隊總隊長,中共組織部組織科長,並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是中央紅軍30名長征女戰士之一,1941年犧牲於蘇聯衛國戰爭的德軍炮火之中。1994年11月被批准為革命烈士。1991年5月,岱山縣委縣政府修復金維映故居。2001年,金維映故居被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岱山縣在縣文化廣場鑄造金維映烈士全身銅像,在金維映烈士誕辰110周年之際,縣史志部門搜集大量的實物史料,新建金維映史跡陳列室,陳列室向公眾開放。
東沙中國通商銀行
東沙角金融業始於清光緒年間,最初開設的是當鋪、錢庄。民國時期,當地金融業有了較大發展,民國七年(1918),在東沙角獨資和合夥開辦的當店和錢庄有永和成、永利、福潤以及東升、大生等多家,服務對象多為漁民、魚廠、魚行、商家和島民。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國銀行定海支行、中國通商銀行等相繼在此設立派出機構。
民國二十三年(1934)5月20日,中國通商銀行定海支行在東沙角大橫街頭租賃街面民房二層樓10幢、上下10間,正門對直3幢營業房,東首2幢為住宿和輔助房(現人民路27號)。由東沙角鄉紳鄭海炳為主任,有職員7名,總資本10萬元,其中銀元2萬元,通商銀行鈔卷8萬元,設有US牌美國產大型保險箱,8個青壯年無法搬動,後用疊棍移動到室內。主要經營范圍有存款、放款、匯兌和發行貨幣等業務,並受中央銀行委託,代收鹽稅。為當時岱山金融業之最,舟山群島屈指可數。
東沙角中國通商銀行放款多以貼現形式,月均余額3~4萬,大黃魚汛期間則存微放多,增至6~7萬。中國通商銀行在當時繁茂的東沙古鎮金融業中發揮了具大的作用,持續5年之久,於民國二十八年(1939)岱山淪陷時被迫撤離。
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
「中國海洋漁業博物館」是在岱山高亭閘口一村漁民趙行法先生於1998年7月經浙江省文物局批准創建的舟山市首家私人博物館——「岱山海曙綜藝珍藏館」所展藏的舟山海洋漁業文化專題系列為基礎,根據中共岱山縣委、縣政府關於打造以海洋文化為載體的博物館系列的思路並直接領導,以東沙鎮人民政府為具體籌建責任單位,於2004年創建的。
館址座落於昔日大黃魚故鄉——東沙古鎮解放路203號,是一座民國初期建造的二層樓四合院木結構建築,佔地900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古樸而典雅。它的創建填補了中國海洋漁業文化專題史博物館的空白。
陳列的展品以趙行法先生近30年收藏的舟山漁文化實物、史料為基礎,一期集中展出了自清道光年間至今的各種船具船模、網具、生活用具、漁民服飾、助漁導航設備、漁民畫等近1000件,並配以照片、文字說明,使整個陳列既是一部海洋文化演變史,更是一部鮮活生動的近現代漁業發展史,較受觀眾歡迎, 受到了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使這座已衰落半個世紀無人問津的東沙古鎮重新獲得了振興。
2005年1月,又籌資200餘萬元投入二期建設,新建展廳1000平方米,於7月1日完成二期陳列布展工作,以嶄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有海洋資源、海洋捕撈、貝殼博覽展、舊的生產關系和漁民生活習俗四大陳列,共有展品1600餘件。
第一海洋資源陳列,分「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富饒的舟山漁場」、「舟山海鮮享譽全球」三方面內容。在「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中,陳列著海洋世界中五彩繽紛、形態各異的魚類剝制標本,大型的中華鱘、劍魚、馬鮫魚、翻車魚、真鯊等。海獸標本:海豹、海狗、海豚、海龜、玳瑁等。還有大型海獸骨骼:須鯨下額骨、鯨魚頭蓋骨、鯊魚脊椎骨、海豚頭顱骨以及貝類、藻類、珊瑚標本等等,它向人們展示了海洋佔地球面積71%,生存著許許多多海洋動植物,小至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大至長達30米,重達60噸的藍鯨。它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食品和工業原料,但它們並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由於人們無限止的捕撈和污染,已經致使許多海生動植物慘遭厄運。為此保護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生態平衡已成為我們當今的歷史使命。在「富饒的舟山漁場」中,陳列著舟山漁場捕獲的各種魚類、甲殼類浸制標本,展示了舟山漁場漁業資源豐富,為全國最大的近海漁場,與俄羅斯的千島漁場、加拿大的紐芬蘭漁場、秘魯的秘魯漁場齊名,而舟山漁場尤為盛名。歷史上曾以春捕小黃魚、夏捕大黃魚、秋捕墨魚、冬捕帶魚四大漁汛,邇遐中外。
第二海洋捕撈陳列,分「生產工具——漁船與網具」、「漁港」、「捕撈作業方式」、「資源保護與安全生產」四方面內容。在「漁船與網具」中,除展示木帆船的主要工具——鐵錨、舵、櫓、哨燈、洋燈,流網船拉網工具——滾筒外,還有機帆船上舵輪、螺旋槳、起網機、離合器以及先進的助漁導航設備:魚探儀、對講機、雷達等等,還有著重陳列了木帆大捕船、第一代機帆船、第二代改良機帆船、第三代外貿船、第四代大型機動船、第五代大型外海機動漁船,展示了解放後木帆船向機帆船發展的全過程。昔日使用的木帆船今天已被大型的鋼質機動漁船所替代,並向現代化鋼質漁輪發展,其生產作業漁場也由家門口的近海漁場向外海漁場發展,有的已闖出國門,參與國際漁業生產競爭。在「漁港」中,陳列著各種漁船模型,有過去的木帆船:大對船、背對船、流網船,有現在的機動漁船:機對船、機拖船、機流船、帆張網船、蟹籠船,還有來自全國沿海的廣東船、福建船、沙飛船等,琳琅滿目,目不勝收。作為漁船錨泊、避風、魚貨集散、生產生活資料補給的漁港面貌也煥然一新。在「捕撈作業方式」中,漁船和網具模型組合的捕撈作業場景,展示了舟山漁場幾種主要的作業方式:對網、張網、大捕、拖網、流網、釣船及燈光圍網等,生動形象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引起觀眾極大興趣。在「資源保護和安全生產」中,展示了各種漁作業禁漁期的規定,漁政等職能部門執政服裝和頒發的各種證件、證書以及被禁用的電脈沖驚蝦儀等等,揭示了漁民保護漁業資源意識的增強,安全生產意識的增強,配合漁業生產職能部門,貫徹執行政府頒發的漁業生產各項政策、法令、法規,以確保漁業生產持續發展。第三貝殼博覽展,分貝類知識和日本常石造船株式會社社長神原真人贈送的貝類標本二大塊。第一大塊展出部分有代表性的貝殼和貝殼工藝品,分貝類生活與習性,貝殼特徵與分類,貝類價值與利用三個部份,較系統地介紹有關貝類知識;第二大塊展出了日本贈送的貝類標本763個品種,1199件。這批標本品種較齊全,造型奇特、紋理清晰、光澤鮮艷,有較大吸引力,使觀眾大飽眼福,令人嘆為觀止。第四舊的生產關系和漁民生活,獨特風情習俗陳列。運用人物雕塑,實物場景,展示了清末民初漁行棧以「放行頭」形式介入漁業生產領域,和漁民結成一種特殊的生產關系,取得魚貨轉營權,並「借牌」於冰鮮船在洋地收購魚貨,收取冰鮮船8——10%的傭金,使得漁民的收入大部分落入了漁行棧、冰鮮船老闆的腰包。漁民生活越來越貧困,大多數靠出賣勞力維持生計。傢具什物、生活用品、漁民服飾、住屋等足以佐證漁商富有,漁民貧窮。並用浮雕的形式結合實際展示漁民婚慶、壽誕、生育、喪葬、造船等獨特的風情習俗,反映了昔日漁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當時生活的悲慘痛苦。
二期陳列內容較為豐富、系統性,形式多樣化、生動形象,具有可讀性、觀賞性,有較大的吸引力,深受觀眾歡迎。
中國台風博物館
中國台風博物館位於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島東沙鎮燕窩景區拷門大壩北端,建築總面積5000平方米,總投資為2500萬元,是融科普、旅遊、科研諸功能於一體,演繹台風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全國首家災難性博物館,由中國氣象協會副理事長陳聯壽先生題寫館名。
館藏文物
中國台風博物館展示災害和抗台成果,模擬台風生成及行動過程,提供台風實地觀賞台。觀台廳內設波浪觀測試驗站,結合浙江省水利廳《海塘抗禦超標准越浪能力的試驗研究》的科研課題,對風暴潮和工程開展現場波浪要素、越浪量和波浪打擊力進行觀測,並人工模擬越浪狀況,研究越浪水體對塘身的打擊力。同時,結合水槽模型試驗,進一步驗證海塘波浪爬越浪量分析計算的合理性,以及海塘工程在遭遇超標准風暴潮時的波浪爬高、塘頂越浪量和各主要部分的受力狀況,提出對策措施。還將研究電視監督系統與網路的連接,對海塘遭遇台風風暴潮時的情況進行實時監測,並通過信息系統將圖文傳輸到省、市、縣防汛指揮機構,為領導、專家的防汛防颱決策提供重要參考。
中國台風博物館坐落在燕窩景區拷門大壩北端,一期建成的展館里陳列有650餘幅圖片資料和57件實物,配置有一套先進的全自動海洋環境遠程觀測傳輸系統,為全省有效指揮防颱抗台工作提供可靠數據。二期4D動感影院項目,整合各種高科技手段,藝術化地打造4D動感影院和模擬模擬系統,以參與性、互動性手法,讓遊客身臨其境地感受、體驗台風的凶、險、奇,同時推出觀浪遊項目。台風博物館一期於2003年12月份開放以來已接待10餘萬人次,在台風博物館的基礎上,預計建設一個以「台風」為核心的風文化樂園,凸現風科學、風文化、風娛樂、風景觀、形成風休閑,發展風經濟。初步建成國內一流、國際領先的災難體驗性海洋文化休閑旅遊勝地,這也是岱山縣開全國災難旅遊之先河的一個創新之舉。
科學普及
其展覽廳運用圖片、實物、台風模擬、台風科普投影等手段,能使參觀者受到生動、詳盡的科普教育;台風期間,在觀台廳能親身感受到驚浪拍岸,濁浪排空,風聲呼嘯的壯蔚景觀。「台風樂園」 4D動感影院,以高科技手段模擬台風實景,讓你親歷台風體驗驚濤裂岸的震撼,感悟生命與自然的碰撞。台風樂園,以台風災難體驗旅遊為核心,以風科學、風文化、風娛樂、風景觀為主要內容,將成為舟山海洋文化休閑旅遊的一大品牌。
中國書雕城
中國書雕城坐落於岱山東沙古鎮,佔地20畝,由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中國書雕藝術研究院院長錢文浩先生創辦,共有書雕、根雕、石雕等作品300餘件,以其獨特的海島漁鎮風姿和傳統文化內涵為特色,向人們展現了一個集藝術性、觀賞性、歷史性、學術性、休閑性、趣味性於一體的文化旅遊新景觀。「千年古鎮多瑰寶,書雕根石皆奇葩」。
去過書雕城的朋友會說,走遍蓬萊仙島的每個角落,書雕城是需要花大量時間靜下心來仔細看的。
走進書雕城,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張古樸的茶幾,狀似不經意地在門口放著,或許是館主為了方便看客休息。一股泛著檀香與墨香的味道,讓你的心靈不得不為之震撼,久坐鋼筋混凝土的我們,一聞這種氣息,如沐春風。
館內有中國歷代名人楹聯、中國歷代名人匾額、中國歷代名碑名帖、中國歷代帝王書法……篆隸楷行草,字字皆珠寶。它不像有的博物館,只是簡單地復製品,這里的每一個作品,是館主錢文浩本人用心製作出來的,均是原創,在這個山寨文化流行的年代,館主這樣花盡心思,「完全脫胎於書法的前無古人的新藝術」,值得我們浮躁的心靜下來去認真地聆聽。
走在泛著檀香的各個展廳,徜徉於室內的每一幅作品,你很快就發現,這里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木雕的藝術字,甚至每一塊作品中的紋理,都閃耀著光彩,飽含著濃郁的書香氣,甚至還帶有濃厚的文化歷史感,或許這些便是那些教師們說的「凝在作品深處的東西」,無法簡單地用文字來表述的東西。
書雕城屋內所有的東西為館主原創,透著一絲古意與幽香,屋外也有一個景點,那是一支巨型毛筆,是由一支沖天煙囪改造而成的,原來這個書雕城前身是東沙馬鐵廠舊址,要拆除這個煙囪需要一筆不少的費用,館主考慮再三,將它改造成一支巨型毛筆。這無奈之舉卻成為一道別樣風景,成為書雕城一道醒目的標志,更為書雕城融為一體。
中國書雕城成立時間雖然不長,但已經成為東沙古鎮一座標志性的建築物。與那些毗鄰的舊屋相比,更顯出一份古意與幽靜來。年輕的書雕城,深深紮根於東沙這片古老的小鎮,就像一棵正在成長的小樹,以它內心富含的精神和文化氣息,努力生長著,綻放著屬於自己的光彩,有一天一定會長成參天大樹。
燕窩山景區
燕窩山景區位於岱山島北端,距縣城16公里,整個景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其主景是因千萬年來由於海水的不斷沖刷形成的海蝕柱、海蝕礁,形似筍而稱燕窩石筍。該景長約300米,寬約100米,形態各異,高低大小不一,色澤似真筍,隨著海浪起伏而時隱時現、時出時沒,組成一幅海礁美景。距該景西北2公里處,有一海灣, 沿海灣遍地鵝卵石,被稱為彩石塘。另外還有向蓬望海、桐盤聆濤、桃林春曉等景點。從縣城乘汽車可直達該景區。該景區的主調為:野營度假區。
該景區在現有景點的基礎上,目前正在規劃另外建設七大風景點:(1)由停車場、飛雁亭、採集區、購物商場、 餐飲服務組成的入口區;(2)由森林小木屋、吊庫和通海道組成的森林遊憩區;(3)由草坪、石筍、觀景平台和鐵索飛渡組成的海礁游賞區;(4)由燒烤亭和饅頭山上不銹鋼景點標志組成的燒烤區;(5)由一帆風順、 晨曦台、星象台等組成的游覽觀光區;(6)由疊工帆影、彩塘爭艷 組成的礫灘休閑區;(7)由野營帳篷、古炮神威、桃樹春曉等組成 的野營度假區。建成後的景區,集食、住、行、游、休閑為一體, 形成山、海、灘、礁與建築群相輝映的新景觀。
1、彩石競艷:在燕窩石筍西北面,有一長約1000米的彩石塘,塘中礫石有黑、黃、灰、紅等多種顏色,經海水長期沖刷,變成了形態各異卻光滑圓潤的鵝卵石。這些礫石如泡在水中,更是五彩繽紛,光澤照人,可與南方雨花石相媲美,是極佳的旅遊紀念品。
2、向蓬望海:與彩石塘一水之隔,有一懸水小島,叫向蓬山。此山因形態奇特,表態獨立,突兀於海中,又流傳著不少傳說,故極富傳奇色彩。據說,凡從上海一帶駛來的船,一出長江口,最先看到的就是這小小的向蓬山,且越遠越大。當年徐福為秦始皇尋找蓬萊仙葯,是先看到此山,而得以再找到蓬萊仙島(岱山)的。因此,把此山叫向蓬山。另據傳當年徐福還在山上載了幾株風藤,千百年來,治好過不少受過風寒的海島人。此山獨立於海中,三面無遮無掩,視野極為開闊,是觀舟山群島山海美景的極佳處。景區規劃將建一索道,連接燕窩山,屆時遊客可享凌空飛渡與極目滄海之樂趣。
3、桐盤聆濤:桐盤山是伸向海中的一個山腳形成的,恰似微型的半島,與燕窩山緊緊相連。三面臨海,山上草木繁茂,山腳驚濤拍岸,顯得清濁而壯闊。尤其是桐盤灣,在燕窩山的北岸,那兒有十幾個溝壑和小型灘礁組成,每逢海水漲潮時,那海浪湧入溝壑, 拍打礁石而發出的各種聲音,有驚心動魄之感。假如你靜卧山上, 聆聽山下送來的陣陣濤聲,很是爽心悅耳。
——信息來源於小鎮微報
❿ 岱山在哪個地方
岱山又叫東海蓬萊,位於舟山群島中部,島海相依,孤懸海中,為舟山第二大島,全縣406個大小島嶼猶如一串閃亮的寶石鑲在東海碧波之中,島海相依,水天相連,構成了一幅天然畫卷。海水、沙灘、礁石、海鮮、漁火是岱山旅遊的特色。島內還有新石器時代的大舜廟後遺墩遺址;以及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們就在島上留下了「漁獵煮海」的足跡,「漁鹽之利,甲於一方」,岱山貢鹽,聞名遐邇。還有五代(907-960年)年間古剎超果寺、宋(960-1279)岱山書院等名勝古跡。
自唐代(618-907年)以來,岱山就有東海蓬萊的美名。它,翠島星布,仙霧裊繞,風景如畫。全縣有高亭、秀山、巨山、長塗四大景區。主要景點有:浦門曉日、石壁殘照、燕窩石筍、雙龍戲珠、觀音駕霧、竹嶼怒濤、白峰積雪、魚山蜃樓、鹿欄晴沙、九子沙灘等「蓬萊十景」。磨星山景區仙茶滿坡,山頂新建的「華藏世界」堪稱我國人文景觀一絕。近年來,日本專家曾三次組團來岱山考察,向日本人民介紹東海上這個蓬萊仙島
地理位置:岱山縣位於浙江省東北部,舟山群島中部,北緯 30°07′-30°38′、東經 121°31′-123°17′(北緯30°14′,東經122°11′)。北與嵊泗列島接界,東臨公海,南與舟山本島相望。全縣有406個大小島嶼組成。總面積5242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面積326.5平方千米、海域面積4916平方千米。2004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97253人,2005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19501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