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華人愛吃燕窩的歷史源自哪裡
華人愛吃燕窩的起源始自明朝鄭和下西洋時期,當時鄭和至馬六甲海峽突遭風暴,避險荒島。島荒斷糧,偶見峭壁燕窩,煮食充飢。脫險時,船員竟神采奕奕,聲音有力。運回中原,供奉明成祖,視為珍品。
後來進口燕窩,有始於明神宗萬曆十七年征關稅的記載,稱「官燕」。傳至今,燕窩被全球華人奉為食補佳品。
所以有華人吃燕窩,鄭和下西洋。而華人愛燕窩飲的故事也是由此開始。
B. 誰第一個發現燕窩可以吃
中國人食用燕窩已有五百年多年的歷史,那麼誰是中國食用燕窩的第一人呢?
據史書記載,早在鄭和下西洋時,遠洋船隊在海上遇到了大風暴,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處,食物緊缺。他們無意中發現了藏在懸崖峭壁上的燕窩。於是鄭和就命令部屬採摘,洗凈後用清水燉煮,用以充飢。數日後,船員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時,鄭和帶了一些燕窩獻給明成祖。從此,燕窩成了中國人割捨不掉的珍饈補品,鄭和也成為中國史料記載中最早食用燕窩的人。
有文字記載可查證,燕窩輸運入中國大約在十七世紀後期。據悉,那時候,每年約有12.5萬磅約400隻燕窩從爪哇的巴達維亞(現稱雅加達)運往中國。這與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和經過的國家是吻合的。不少史學家也認定是鄭和將燕窩及東南亞烹食燕窩的方法帶入中原。由此可推斷,當時的燕窩在中國已相當風行。
C. 燕窩是什麼
燕窩,又名燕菜、燕根,為金絲燕及多種同屬燕類用唾液與絨羽等築成的巢窩。燕窩位列中國四大傳統名貴食品——燕、鮑、翅、參之首,被全球華人視為食補珍品和名貴葯材,歷來有「稀世名葯」「東方珍品」的美稱。清康熙年的《調鼎集》記載的數十種「上席菜單」中,名列首位的就是燕窩。
中國人食用燕窩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據史書記載,明朝著名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是中國第一個吃燕窩的人。鄭和在下西洋時,他的遠洋船隊在海上遇上了特大風暴,被迫停在來群島一個荒島處。由於食物緊缺,他們無意中發現藏在懸崖峭壁上的燕窩,於是命令士兵前去採摘燉煮,用以充飢。不出數日,士兵們個個臉色紅潤,中氣頗足。回國後,鄭和便將採摘來的燕窩進獻給明成祖。從此,食用燕窩便成了皇帝與皇族的特權,燕窩也被視為珍饈補品。
D. 燕窩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有關於燕窩由來的故事,是眾說紛紜的,但是真正有史料記載的還是鄭和下西洋之時。據記載,鄭和在一次下西洋時,本來晴空萬里的天氣在突然之間就驟變起來,正在遠洋的船隊突然在海上遭遇到了大風暴,船隊無奈之下只能夠被迫停泊在馬來群島的一個荒島上。但是由於荒島上面荒無人煙,這下解決飢餓問題一下成了頭等大事。
於是,鄭和帶上其部屬,只能外出去探尋食物。可是由於荒島過於荒涼,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還是毫無收獲。就在大家要空手而歸時,鄭和無意間發現了藏在懸崖峭壁上有一個白乎乎的不知其名的物品,於是鄭和便命令屬下將其摘下。拿到這個全身是毛、臟兮兮的物品時,大家有些不知所措。因其品相實在不好看,所以基本沒人願意吃,也不敢吃。但是又過了幾天,大家尋找到的食物中只有這個長相難看的物品。所以迫於長時間沒有食物,大家無奈之下只好用它充飢。
過了幾日,天氣逐漸好轉。在荒島上面的這些日子,鄭和與隨行人員只能天天吃這個相貌不佳的物品,還以為會對身體造成什麼不良反應,但與之恰恰相反,每一個人的精氣神都非常的足,這時鄭和突然覺得,這種物品雖然長相難看,但應對於身體有好處。
於是,船隊重新起航,鄭和決定把這物品帶回國,藉此獻給了明成祖。從那之後,燕窩也就成為了中國人割捨不掉的珍饈補品,而鄭和也成為了中國史料記載中最早食用燕窩的人。
E. 燕窩最早出現在那個朝代呢
明朝鄭和下南洋發現可食用的燕窩而帶回去中國。在我們馬來西亞築有燕窩的的岩洞里發現唐朝的食用器皿。那唐朝是不是也有中國的古人把燕窩帶回去呢?燕窩是馬來群島的特有土產,生長在燕窩原產地的我們都知道第一個吃燕窩的人是生活在馬來群島上的一個平民,沙多羅諾。燕窩的營養價值
燕窩含豐富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灰份、磷、鈣、鐵、鉀等微量元素及燕窩酸、氨基酸:賴氨酸、胱氨酸和精氨酸,是愛好滋補的人士所喜愛的清潤極品。
燕窩的食用效果
養陰 潤燥 養顏 延緩衰老 清虛熱 治虛損
F. 華人愛燕窩飲是哪一年出來的為什麼會提到鄭和下西洋
華人愛燕窩飲是2018年亮相的一款燕窩飲料,其廣告語就是「鄭和下西洋、華人愛燕窩」。華人愛與鄭和的聯系還得從燕窩傳入中國講起。國人食用燕窩已有五百餘年歷史。
香港中文大學關培生、江潤祥曾作《燕窩考》:
「今考鄭和下西洋時,所經之處,均為出產燕窩之地區,該地區所產燕窩至今仍有來貨,未嘗間斷。」而根據記載,17世紀後期,每年有12.5萬磅的燕窩從東南亞輸入中國,這和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吻合。
燕窩傳入我國並成為珍貴之食品後,備受達官顯貴青睞。
《本草豐源》則謂燕窩...為食品中最馴良者。然而傳統燕窩熬煮繁瑣,華人愛作為一款便捷燕窩飲品,是順應時代發展的產物,並憑借「鄭和下西洋,華人愛燕窩」這一廣告語,擁有了廣泛的消費認知。
G. 燕窩是怎麼來的歷史
首先,燕窩就是金絲燕做的窩,絲燕有豐富的唾液,每年可以築巢三次,金絲燕築巢為了孵化和繁衍小燕子,等到小燕子學會了飛翔和覓食,那麼舊巢就不再使用,人們就可以採摘下來,這時候就叫毛燕,毛燕被採摘之後,要經過甄選、浸泡、除雜、挑毛、烘乾等復雜的加工才能製成成品燕窩。燕窩按形狀分,燕窩分為燕盞、燕條、燕絲、燕碎、燕餅或燕球、燕角。燕盞,它的營養、香味、發頭都是最好的,色澤帶通透帶微黃,有光澤,有燕窩的香味,燕盞的形狀完整,相比其他如燕碎,燕條等質地好,纖維密而不疏。泡發率高,平均可以泡大3-5倍,最上級的燕盞可以泡發5-8倍。燕窩泡發的質量從根本上決定了燕窩做出來的效果,泡發率是衡量燕窩品質優劣的最基本特徵,因此選材最關鍵。譬如國內的知名品牌福臨門燕窩,其泡發率往往可以達到8倍以上,這樣做出來的燕窩口感和效果自然也就很好。
。。。。。
。。。。。
。。。。。
H. 燕窩是什麼時候被中國人食用的呢
電視不可信
第一個吃燕窩的人:印尼中爪哇的沙多羅諾。 --《百事通》
最早發現燕窩的華人:古晉葉振華、王三叔到達馬來西亞東部沙勞越美里轄內的嶺坡,發現燕屋洞。當時凡發現燕屋洞者,該洞便屬於此人的產業。--《沙勞越散記》
最早的燕窩貿易關稅:最早由中國傑出穆斯林鄭和下西洋時從印尼帶回燕窩。明神宗朱翊鈞萬曆十七(1589)年,「上等貨每100斤稅銀1兩、中等貨7錢、下等貨2錢。」 燕窩大批輸入中國大約在17世紀後期,每年有12.5萬磅約400隻燕窩從爪哇的巴達維亞(現稱雅加達)運往中國。
最早記錄燕窩的古籍:《本經逢原》。張璐成書於清順治十六(1659)年。記載:「燕窩甘、平。能使金水相生,腎氣滋於肺,而胃氣亦得以安,食品中之最馴良者。」
最早的燕窩詩:明末清初。吳偉業(1609-1671)撰《燕窩》:海燕無家苦,爭銜小白魚。卻供人採食,未卜汝安居。味入金齏美,巢營玉壘虛。大官求遠物,早獻上林書。--《吳梅村詩集》
描寫燕窩最多的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燕窩二字出現17次之多,第四十五回寶釵道:「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窩一兩,冰糖五錢,用銀銚子熬出粥來,若吃慣了,比葯還強,最是滋陰補氣的。」
最早的燕屋:巢工廠蘇門答臘島前身祖屋始建於1880年即荷屬東印度第54任總督J.W.van Lansberge的最後一年,相當於清朝咸豐十年。--《中國國家地理雜志》
最早收錄燕窩的醫學辭書:《中國醫學大辭典》,民國十年(1921)謝觀主編。記載:「燕窩功用:益氣、和中、潤肺、開胃、化痰、止嗽、添精、補髓、壯陽。」
金絲燕最高群居數量:100萬只。-- 《不列顛網路全書》
最早的燕窩商情表:1833年《東西洋考每月統紀傳》
描寫燕窩最多的當代文學作家:岑凱倫。描寫燕窩的文學作品有《貼身保鏢》、《淘氣紅娘》、《金冠天使》、《再生緣》、《鄰家的女孩》、《彩虹公主》、《澄庄》、《飄過雲彩》、《紫色的月亮》、《雙面娃娃》、《蝴蝶夢》、《夜風中》、《愛佟-熾戀》、《甜心別玩火》、《歡喜》、《冷月亮》等。
全球燕窩產量最大的出口國:印尼,佔全球產量80% --1997《香港政府統計處報告》
全球燕窩最大進口地區:香港。86年145.5噸、88年148.4噸、89年138.4噸、90年137.6噸、91年124.1噸。--TRAFFIC報告
最長壽的燕窩進補人:宋美齡女士,享年106歲。「她每天都會吃一小碗冰糖燕窩。」 --《三聯生活周刊》
最低食用燕窩年齡:4月以上嬰兒即可食用。「新加坡不少懷孕媽媽都會進食,不少胎兒在母腹中已經『享用』燕窩營養數月了。」--《聯合早報》
最熱衷進補燕窩的人群:香港演藝明星,不少人開演唱會前為保持體型,將燕窩作為唯一食物
I. 燕窩是怎麼形成的
燕窩是燕子做的巢,但這種燕子並不是我們常見在屋檐下築巢的燕子。屋檐下的叫家燕(swallow),屬燕科,它們的巢用禾草或者泥巴和唾液混合築成,導致沒辦法吃,也沒什麼營養價值。可吃的燕窩是由另一種燕子築成,它們屬於雨燕科,稱為「金絲燕」(swiftlet),具體是指雨燕目雨燕科部分雨燕和金絲燕屬的幾種金絲燕分泌出來的唾液,再混合其他物質(如:羽毛)所築成的巢穴,而非雀形目燕科鳥類(如家燕)所築巢。其中以金絲燕唾液的蛋白質純度和營養價值為最高。產自中國南部沿海一帶、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及菲律賓等地。燕窩按築巢的地方而分為「屋燕」及「洞燕」兩種。
「屋燕」的巢一般築在人工特意精心搭建的燕屋上,目的就是要方便採集燕窩,而洞燕的巢則築於山洞內,地勢險峻,採集相當危險。燕窩中有稱為「血燕」的,是因為金絲燕的食物中包含海藻等物使其唾液含雜質,呈紅絲而名,並非因為人們誤解,以為其未完成鳥巢,忍住不產卵,吐血而形成。燕窩被採摘之後,還要經過蒸細、浸泡、除雜、挑毛、烘乾等復雜的加工才能製成成品燕窩,包括燕盞、燕條、燕餅、燕絲。其中燕盞是整隻個大質優的燕窩經除雜保留原有形狀而成,價格特別昂貴。
金絲燕的窩。多建在熱帶、亞熱帶海島的懸崖絕壁上,懸崖下面是滾滾的波濤,上面是藍天白雲。金絲燕在春季開始做窩,它的口腔里能分泌出一種膠質唾液,吐出後經海風吹乾,就變成半透明而略帶淺黃色的物質,這是燕窩的主要成分。金絲燕用這種唾液和著纖細的海藻、身上的絨羽和柔軟的植物纖維等做成巢穴,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燕窩」。燕窩是珍貴的佳餚,又是名貴葯材,有補肺養陰之功效,主治虛勞咳嗽、咳血等症。印度、馬來群島和我國海南島及南海諸島等均有出產。
金絲燕屬鳥綱,雨燕科。是候鳥,每年12月至次年3月從西伯利亞等地飛到熱帶沿海的天然山洞裡繁衍後代。金絲燕比我們通常所見的燕子要小些,背部羽毛呈灰褐色,帶有金色光澤,翅膀尖而長,四個腳趾都朝前生長。此燕喉部有很發達的粘液腺,所分泌的唾液可在空氣中凝成固體,是它們築巢的主要材料。金絲燕每年三四月份產卵。產卵前,它們每天飛翔於海面和高空,有時可高達數千米,穿雲破霧,吸吮雨露,攝食昆蟲、海藻、銀魚等物。經消化後鑽進險峻、陰涼、海拔較高的峭壁裂縫、洞穴深處,吐唾築巢。大約要20多天才能築成。 燕屋裡的燕窩
燕巢呈半月形,形狀好像人的耳朵,直徑6一7厘米,基底厚,廓壁薄,重約10一15克。燕巢外圍整齊,內部粗糙,有如絲瓜網路。整個燕窩潔白晶瑩,富有彈性,附著於岩石峭壁的地方。歷來有「稀世名葯」、「東方珍品」之美稱。 金絲燕第一次築的巢完全是靠它們喉部分泌出來的大量粘液逐漸凝結而成的,質地純潔,一毛不附,這種燕窩的質量最佳,是燕窩中的上品。在封建皇朝時代,常常被選出來作為進獻的貢品,因此取名「官燕」。
采燕窩的人抓住時機把燕窩采走後,金絲燕不得不第二次做巢,因臨產卵期較近,金絲燕體態豐滿,喉部膠狀物較多,所築之巢比較肥大,但因時間緊迫它們銜來羽毛、小草......與喉部膠狀物混同一起再次築巢,築得比較粗糙,含有雜質較多,營養成分也差了。此時採收的燕窩稱為「毛燕」。
另有一種燕窩被所附紅色岩石壁滲出的紅色液體滲潤,通體均成暗紅色,也叫「血燕」或「紅燕」,含有若干礦物質,營養好,產量很少,被視為燕窩中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