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夏天到了,我穿破洞褲, 同學們笑話我是乞丐,說我是要飯的,我怎麼懟他們呀
自己喜歡穿什麼自己看著舒服就行,沒必要在意別人的眼光,再說了現在很流行穿破洞褲,她們只是不太懂罷了!你可以回復她們,這叫時髦,懂什麼!
『貳』 一個乞丐來投奔劉秀,說是老熟人,後來成了東漢第一名將,這個人是誰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人,東漢開國名將,雲台二十八將之首。
鄧禹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是同學。兩人之間有著深厚的友誼,後來劉秀在打天下的過程中,鄧禹也追隨其左右。
『叄』 屠格涅夫寫的《乞丐》里,乞丐給我留下了什麼印象
(一)說愛心
愛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它包括的范圍非常廣泛,有親情之愛、朋友之愛、異性之愛、人類之愛等等,各種不同類型的愛,由於所愛對象的不同,情感的性質和表現方式也就有所差異,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以真純的情感去祝福所愛的人生活得幸福,並以自己的行為參與到這一創造幸福的過程中,使自己的愛與對方的愛融為一體,在一個真善美的境界中,完成生命的升華與創造。我們在這里並不想去說明各種不同類型的愛,應該怎樣去表達和完成,我想說明的是愛為什麼會成為人類一種普遍的倫理原則,以及愛作為一個人對社會、人類、自然最基本的情感態度,它應該怎樣在我們生命中播種、萌芽、生成,使生命具有詩性的美麗光輝。
愛作為一種倫理學的原則,它並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人類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經過長期勞動實踐培養起來的感情方式。關於人類起源的科學假說中,比較有影響的是生物學上的進化論學說,這種理論是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來的,達爾文強調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各種族類的動物與大自然的環境之間發生了「物競天擇」運動,結果是導致優勝劣汰現象,不能適應環境的物種就逐漸滅亡,而適應環境的物種就得以生存、發展。人類就是在這種長期的競爭中逐漸演變為高級動物的;由此,又產生了另外一個問題:在與自然環境斗爭中生存、發展的物種,是依靠什麼力量?於是,生物學界又提出了另一個假說,補充達爾文的學說,即認為各類動物在與自然環境的斗爭中,種類內部是通過「互助」的方式來保存、繁衍和發展自身的,在難以想像的天災地禍的惡劣環境中,物種間如果沒有互助是難以抗衡災難的。這種「互助」的假說,在達爾文的學說里已經採集了大量的例子。《人類的由來》一書中,達爾文舉了猴子、狒狒、鵜鶘、野牛以及狗等種族內部互助的例子,來證明一個發現:凡屬於社會性的動物彼此之間都有一些相愛的感覺。而更加具體地如螞蟻、蜜蜂,一直到各類哺乳動物,都有過互助發展種族的歷史。由此推知古猿人、原始人、野蠻民族部落的生活方式里,也存在大量互助的生活特徵,以此證明:人類的彼此間相愛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人類在長期集體勞動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感情。
在現代社會,人類文明已經有了高度的發展,但是關於愛的本能,卻似乎需要經常被提醒。由於人類在經濟發展中出現了階級之間的壓迫與斗爭,其表現形式的殘酷性把人類相愛的本能遮蔽住了。「文化大革命」中,一度連「愛」也被當作資產階級的因素而遭到野蠻否定,以至於「文革」結束後人們不得不重新討論「愛情的位置」和「愛是不能被忘記的」。我們也不能忽視,在當代商業經濟發展的社會環境中,人與人之間一切關系也都有被金錢腐蝕為買賣關系的可能,如果不警惕,人民公僕被權錢交易所腐蝕,國有企業被僱傭勞動所腐蝕,知識分子被學術腐敗所腐蝕,高雅藝術被大眾消費所腐蝕,連溫情脈脈的家庭、夫妻、親子關系,都會在金錢腐蝕下悲慘解體,甚至人生最神聖的愛情關系也會在金錢的作用下墮落成變相的色情買賣。因此,重新發出愛的呼籲,在今天決不是多餘可笑的。
愛是人類的美德,愛與善良是聯系在一起的。不管是何種意義上的愛都包含著善良的因素。人們常說要有一顆善心,這顆善心是愛產生的最基本的條件。所謂「善心」就是對任何生命都懂得去珍惜和愛護、去關心和體貼,不會惡意地去傷害、蹂躪它們。在這種善心中對生命自然會生出無限的愛意,去求得人的情感與外部世界共同建構起美好和諧的境界。具有愛心的人,其對人對事的情感往往是溫柔的。溫柔是人類所具有的一種高貴的氣質,它拒絕殘暴,維護美好,它的力量有時能夠變得非常強大,化干戈為玉帛,使邪惡的人受到感化也變成一個富有愛心的人,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無數次描述過愛的力量的作用和意義。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著名作家王統照曾寫過一篇小說,題目叫做《一笑》,敘述了一個小偷在獄中看到一個女犯人美好的、溫柔的一笑時,意識到自己的邪惡,進而悔過自新的故事。這篇小說雖然帶有浪漫的、烏托邦的空想傾向,但這種愛的、這種溫柔的力量對於人心的感化作用是應該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的。只要一個人有一顆溫柔、善良的愛心,他就會感受到人間生活的美好。
愛是善良的、溫柔的,同時也是美好的。這里的美好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說具有愛心的人本身就是美好的,與這樣的人在一起是莫大的幸福;另一層是說有愛心的人必然對美好的生活有執著追求。在世界上存在著太多的自私、冷漠、殘酷,在對於美好的人類生活的追求過程中,愛是克服自私、冷漠、殘酷的有力的內在力量,只有通過它才能真正地走向美。具有愛心的人,雖然渴望美好,渴望與自然、人和所有生命處於和諧的狀態,但絕不意味著他就容忍欺壓、不平和邪惡。追求美好的事物、鞭撻丑惡的東西,是具有真正愛心的人所應有的人生態度。沒有對美的深切的愛,就沒有對丑的深切的恨,這兩者是相互統一的。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沐浴在真正的愛之中,從小有偉大的母愛所籠罩;長大後漸漸被友誼之愛、師生之愛、社會之愛所推動、所鼓舞,再成長就會被異性的愛所吸引,會進一步發展為美好的愛情……但你想過沒有,所有的愛中,還有一種與人類互助本能最相關連的——人類之愛。人類永遠在互相幫助的氛圍中進步和發展,因此,愛作為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也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的美好言辭,它應該是更加具體、直切地落實到日常生活的互相幫助的行為中去,去關愛每一個你所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擦乾生活帶給他們的眼淚。愛心就像陽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為溫暖人心的力量。
不管是何種意義上的愛,都需要在具體的行動中去實現,讓我們每一個人都去具體地把愛心奉獻出來吧,那麼,世界將會充滿陽光,變得更加美好。
(二)說同情
同情是人類愛的具體顯現,也是互助原則的具體行為。現實生活中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災難降臨,人在遭受災難的時候往往顯得格外的孤立無援,這時候接受親朋好友的同情是絕對需要的。古代人沒有什麼防止災難的能力,在巨大的災難與痛苦面前,只能產生畏懼與絕望。同情正是在幫助別人渡過難關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人類的一種美德的。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在《修辭學》一書里專門論述了同情。他把同情定義為:「一種由於落到了不應當遭此不測的人的身上的毀滅性的、令人痛苦的顯著災禍而引起的痛苦情感」,「同情者會想像這種災禍也可能落到自己或自己某位親朋好友的頭上,而且似乎近在眼前。非常清楚,產生同情的人必定是這樣一種人。」這種對同情的定義未免狹隘了一些,但說明在西方古代哲學家的思考里,就已經有了「同情」的位置。中國古代的思想家也早就關注了「同情」的心理表現,並且對它作了比較寬泛的解釋。孟子說過:「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有孩子掉入井裡了,必定會有人去救他,因為同情(惻隱)心是一種普遍的人性特徵。到了近代的西方,隨著人道主義觀念的逐漸普及,關於同情的解釋就更多了。英國哲學家休謨在《道德原則探求》中充滿詩意地說:「在我們的心中,與狼和毒蛇的因素一起,還有一些善良——雖然微小——的天性,如一點點與人友善的鴿子的品質。」在這里,同情已經被作為人類的天性而顯現了。美國教育家威廉·貝內特在他編寫的著名兒童讀物《美德書》里,第一單元就講同情,他關於同情的解釋是:「如果說,勇氣是當別人面對困難時與他站在一起,那麼,同情就是當別人感到悲痛時與他站在一起,同情是一種認真對待別人的現實——不僅是他的生活境況,還有他的內心世界、他的感情——的美德。它是一種與處於困境或不幸中的人結成夥伴,支持他,為他分憂的積極態度。」
如果說,當生物在進化過程中不得不通過互助來抗拒災難的話,那麼,當人類把同情心發展為一種倫理原則時,互助就有了更為正當和更為合理的心理基礎。同情別人和幫助別人都需要有豐富的想像力,需要用美好的想像來灌溉這片濕潤的土地。我們常常說要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這「設身處地」就包括了豐富的聯想與對比,通過設身處地地聯想,別人的痛苦與困境都變得具體化、形象化,終於成為共同來承受和克服的命運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女孩》是一篇極為美麗的文學作品,它敘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賣火柴的女孩在聖誕之夜凍死在雪地里,但她偏偏是個賣火柴的小姑娘,她手裡的微不足道的火柴在給她勉強取暖時,曾經給她帶來了短暫而巨大的幸福的想像。這種想像與其說是那個小姑娘臨死前的幻覺,毋寧說是作家深沉而美麗的心願。安徒生的偉大同情已經在他的文學想像中充分表現出來。由於他的這種努力,使讀過這篇作品的人無不對這個可憐的姑娘產生深切同情。本來,冬天的城市街頭凍死一個窮姑娘在當時是極為普遍的現象,但是由於安徒生的美麗的想像,小姑娘並沒有獨自承擔苦難,包括作家,還有無數讀者,都共同地承擔了這一苦難。如果說,人們將為改變和消滅這種悲慘現象而斗爭的話,那麼,這種共同培養起來的同情將是其最有力的動力。
真誠的同情能給弱者和貧窮者以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力量,這種幫助還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個人的心靈中撒下了愛的種子,使一個人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災難、自私、冷漠之外,還有一種溫暖和關懷。這種溫暖可能對給予者來說並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但在被給予者來說卻能享用一生。正如一首歌里所歌頌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種「愛」的內容非常博大,有親情之愛、朋友之愛,同時也包含著對「陌生人」的同情。而對待「陌生人」的同情,則更加體現了「愛」的無私和偉大。下面是一則真實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同情有時會發生多麼奇異的作用:
有一位從貧窮的山區來到大城市讀書的大學生,為了解決學費,他偷偷地利用周末做起文具商品的推銷人。他的性格比較靦腆,不善言辭,一個月下來,幾乎沒有得到什麼報酬,失望、沮喪使他陷入了非常痛苦的境地。他不知道自己在這種境遇中能否堅持完成學業,因為家庭到底有多少經濟的承受力,他自己心裡清楚,年邁的父母和正在讀書的弟弟、妹妹,由於他的拖累會更加困苦不堪。他心裡暗暗下定決心,再做一個月的推銷員,如果還不能掙到自己的學費,就退學出去打工,掙錢養活自己。在那個月的每一個周末,他疲憊不堪地奔走於一幢幢居民樓、學校、辦公樓之間,而帶給他的仍然是深深的失望。有一天晚上,他想最後再敲一家住戶的門,如果還沒有一點收獲的話,他就要放棄努力。他緊張地、怯怯地摁響了門鈴,出來開門的是一個中年婦女,她慈愛地問他做什麼時,他語無倫次地說明了自己的來意,站在那位婦女身後的一位像初中生模樣的小女孩,熱情地把他拉進屋,要把他手中提的所有的鉛筆、鋼筆、圓珠筆一並買下,而那位婦女也沒有什麼反對的態度。他有點興奮,有點感激,也有點莫名其妙,買這么多筆干什麼?疑問使他意識到:是不是這家人同情他的狼狽模樣才這樣做?那位婦女和女孩似乎看出了他的猶豫,就和善地說:「進屋坐會吧。」他說:「不坐了,這位小妹妹沒有必要買這么多筆,就買一支吧!」那位中年婦女卻說:「不客氣,進屋坐吧,我有話和你聊聊。」沒有想到那一天,他的生活整個發生了變化。那位婦女原來在公司辦公室里見過他去推銷文具,知道他是一位生活困難的大學生,就建議他不要再推銷文具,讓他輔導她的孩子學習,每月可以有幾百塊錢的收入。從此,那個大學生就安心自己的學業,後來成為一個很出色的學者。
同情是一種美德,但它只是由愛與互助的本能中派生出來的一種感情,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可以超越特定的時空和特定的對象普遍適用的。當我們的同情心在發揮作用的時候,切切記住要注意兩點忠告,也算是對同情的限制。
首先,同情之愛從表現形式而言,往往體現在強者對於弱者、富者對窮者、社會地位高的人對於社會底層的人之間,這就難免夾雜著一種「恩賜」、「施予」的色彩。同情如果有了這種色彩,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同情之愛,反而成為一種表演或炫耀。我們常說「同情心」,同情與「心」相聯,才是一種真同情,與「心」無關的同情是令人厭惡的,因為沒有「心」的同情,往往對被接受者來說就構成了人格上的不平等。雖然有時接受者迫於生存壓力也會無奈地接受這種同情,但在精神上他會感受到強烈的屈辱。此外,同情之愛是一種善良的美好的情感,但必須是對真正需要同情的人施用才有意義。如果不分是非,不辨真偽地濫用這種同情,不僅會危害社會,也會危害自己。《伊索寓言》里農夫和蛇的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對於那些惡人、壞人濫施同情,你可能是發自真心的,但毒蛇卻會藉助你的同情達到自己的目的,這就適得其反,失去了同情之心的意義。
願每一個人都有真正的同情之愛,也願這種同情之愛有理性的光輝照耀,富有真正的人間情味。
(三)說互助
俄羅斯偉大作家屠格涅夫有一篇著名的散文詩,叫做《乞丐》:
我在街上走著……一個乞丐—— 一個衰弱的老人擋住了我。紅腫的、含著淚水的眼睛,發青的嘴唇,粗糙、襤褸的衣服,齷齪的傷口……啊,貧窮把這個不幸的人折磨成了什麼樣子啊!他向我伸出一隻紅腫、骯臟的手……他呻吟著,他喃喃地乞求幫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既沒有錢包,也沒有懷表,甚至連一塊手帕也沒有……我隨身什麼東西也沒有帶。但乞丐在等待著……他伸出來的手,微微地擺動著和顫動著。我惘然無措,惶惑不安,緊緊地握了握這只骯臟的、發抖的手……「請別見怪,兄弟;我什麼也沒有帶,兄弟。」乞丐那對紅腫的眼睛凝視著我;他發青的嘴唇微笑了一下——接著,他也照樣緊握了我的變得冷起來的手指。「哪兒的話,兄弟,」他吃力地說道,「這也應當謝謝啦。這也是一種施捨啊,兄弟。」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
這篇美麗的散文詩包含了很多層意思,它寫到了平等、愛心和同情,還寫到了一層別的意思,屠格涅夫的最後一句話是:「我明白,我也從我的兄弟那兒得到了施捨。」為什麼說,施捨者非但沒有給乞丐什麼東西,反而從乞丐那兒得到了施捨?讀者大約都能回答這個問題:因為他從乞丐那兒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愛。是的,本來施捨者為沒有東西施捨給乞丐而感到羞愧,但他沒有採用居高臨下的傲慢態度,而是用平等的、誠懇的態度向乞丐表示歉意,這種態度使他與乞丐之間的關系平等了。於是,乞丐也感到了滿足,我們從乞丐的話里能夠體會出他對真正的愛心和同情的理解與感激。但問題是,接下來,當施捨者聽了乞丐的話以後,竟覺得這是乞丐施捨了他。這里似乎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任何施捨都是對等的,任何幫助都是互相的,當施捨者施予他人物質的幫助時,他同時獲得了精神的滿足與回報。這種回報是多樣的,比如被施捨者對你說一聲謝謝,你的心也會感到一陣熱。這就是一種溫暖,一種回報。其實人是需要這樣一種精神滿足的。
我們前面討論過,人類的愛心來自生物進化過程中的集體勞動實踐,同情也是愛的具體顯現和互助原則的具體行為。那麼,互相幫助則是人類進步最重要的倫理原則之一,由互相幫助滋生出愛和同情,也滋生出自我犧牲的精神需要。
我們不妨把這種精神需要稱作為「犧牲」的本能。這里所說的犧牲,並不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的捨命犧牲;也不是堵槍眼、炸碉堡的英雄壯舉。這里所說的犧牲,是一種普普通通的人的精神需要,或者說是人尋求快樂的倫理原則。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突然面臨一種巨大幸福的時刻——你終於考上了名牌大學,你在運動場上獲得了最高名次,你的父母送你一件你非常喜歡的禮物,甚至是你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時突然看到某種大自然的美景……總之,是你沉浸在歡樂之中的時候,你會迫不及待地跑出去,找你的好朋友來分享這一歡樂。「分享」是多種多樣的,特別是一個青年人,他所擁有的精力、智力、體力、熱情都遠遠超過了他的身體所需要的能量,所以,無論是喜悅,還是其他因素,他都會生出一種本能去尋求他人的分享,由此來獲得一種心理的滿足。
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人類的互相幫助的品德是一種高尚的品德。互相幫助,是我們從上小學開始就提倡,並在同學之間積極開展的一種活動。通常的互相幫助都是由一個成績好的學生來幫助成績比較差的同學,為什麼成績好的同學幫助成績差的同學叫互相幫助呢?成績好的同學決不會說,我幫助你提高學習成績,你必須幫助我回家做家務,這才叫互相幫助啊。不會的。如果是這樣,那就說明那位成績好的同學沒有真正理解互相幫助的意義。因為「互相幫助」的意義,並不是商業買賣關系,更不是金錢借貸關系,那種冷冰冰的、恨不得從對方胸脯上割下一磅肉的態度,完全不配做「互相幫助」那樣美好的事情。互相幫助的「互相」即表現在人的自我犧牲的快樂本能上。當你有了獲得知識的快樂時,你應該有這種本能,要將這種快樂分享給你的同學。就像當你看了一部好的影片以後,會立刻想到把這盤錄像帶或VCD介紹給你的朋友去看,這樣才叫「分享」,才叫「自我犧牲」。當你幫助了你的朋友,看到他因此而獲得快樂的時候,你將會享受到這種高尚的精神上的滿足。因此,互相幫助並不能理解為物質上或者知識上的交換原則,而是精神上的自我歡娛和自我滿足。
這樣,你就不難理解屠格涅夫為什麼說,他從乞丐的那裡得到了一種精神上的施捨?
互相幫助的原則在生物進化過程中是一種求生的本能和形式,許多動物在與自然環境的搏鬥與求生存的過程中都會採用互助的方式,但由此而產生出來的諸如愛心、同情、自我犧牲等倫理原則,則是人類特有的精神需要,也可以說是人類的特權。所以我們應該珍惜這樣的權利。在現實環境里,我們被社會上各種自私自利的原則所腐蝕,常常會讓腐朽的思想道德來模糊人類真善美的本性,比如,當你樂於幫助別人的時候,就會有人(可能是你很親近的人)出來勸阻你,會說你「太傻了」、「吃虧了」等等,這時候,你最好的辦法是問一問自己,你心裡是怎麼想的?你是否在幫助別人中感受到了快樂?如果你確實能夠感受到幫助人的快樂,那說明你是個有著高尚情懷的人,你就要堅定地做下去。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那是一個寓言,說的是地獄與天堂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在地獄中,眾人(鬼魂)圍著大桌吃飯,他們手上都拿看長長的筷子,用這樣的筷子夾到的食物竟無法放進自己嘴裡,於是人人挨餓,個個愁眉苦臉。可是在天堂之中,眾人(天使)也圍著桌子在吃飯,他們手裡的筷子也同樣的很長很長,但是他們夾著食物就送進對方的嘴裡,於是人人飽食,個個開心。
這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也是幸與不幸的差別。請你想一想,我們的幸福生活是這樣來的嗎?
自己選擇幾段吧..
『肆』 你碰到乞丐會給錢么
不會給的,因為現在的騙子太多,白天他們是乞丐,晚上回家了他們比你還有錢,吃喝玩樂皆有。不要被眼前的蒙蔽住。
『伍』 同學說他信佛建了微信群,叫進群的同學天天發紅包,是不是微信乞丐
有些人假信佛,要警惕。
真正信佛的人,積德行善,孝敬父母,幫助別人。凡是利用佛教騙錢的都是假和尚,假居士,假信佛。
『陸』 幾個惡徒欺負女乞丐
我幾個同學欺負女乞丐的話,真的是非常不對的現象,因為他們沒有尊重別人。
『柒』 《稻草人》中跛乞丐的父親是什麼職業
郵遞員或獵人
『捌』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語文第八課《女主人與乞丐》相關資料及作者,謝謝大家啦!
本課是教科版教材語文三年級上冊的課程。本文是一篇主題突顯人文精神、情節跌宕有致、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精練生動的佳作美文。本單元以自尊自強為主題,這篇課文講述了一位心地善良又真誠待人的女主人與一位乞丐之間發生的故事。她通過讓乞丐搬磚讓他明白了只有靠自己的一雙手,哪怕是一隻手勤懇地去做,才能自立,才有自尊和人格。
學情分析:
由於本課針對的對象是三年級的小學生,他們剛剛接觸到閱讀分析,而且語言表達能力又不是很強,因此本課的重點放在朗讀上,通過朗讀來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從不同人物身上體會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設計理念:
本單元的主題是「自尊自強」,目的是讓學生感悟做人的道理。本課教學設計力求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從重點句入手,以點帶面,發掘教材;通過感情朗讀、想像、多種方式,深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從不同的人物身上體會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2.鍛煉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內容、體會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
3.認識10個字,會寫13個字。
教學重點:
體會「磚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後都一樣,而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這句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
通過語言描寫感受鮮明的人物形象,從不同的人物身上體會到一些做人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引出課題。
1.在社會中,有一種人,他們靠向別人乞討來生活,你知道他們叫什麼嗎?(板書:乞丐)
2.見過乞丐嗎?當他向你乞討的時候,你是怎麼做的?
3.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與乞丐有關的故事,題目叫《女主人與乞丐》。教師相信,學完這篇課文之後,同學們一定會有新的收獲、新的啟發。教師板書現在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直入重點。
1.藉助拼音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2.把課文中難讀的句子,再練習讀一遍。
3.通過讀書,說說課文主要講了誰?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嗎?
【本環節的設計讓學生初步感受人與事之間的關系】
4.就「搬磚」這件事,女主人還說出了一句,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話,那就是:磚放在哪都一樣,可搬不搬對乞丐來說可就不一樣了。(學生齊讀此句)
5、搬不搬磚對乞丐真的不一樣嗎?快速瀏覽課文,找一找答案。
三、深入探究,讀中感悟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讓學生說說乞丐的樣子,給人什麼樣的印象,並指導讀描寫乞丐的句子。
2、大家看,女主人面對人人都覺得可憐的乞丐,卻非要讓他搬磚後才給他錢。所以,此時的乞丐是非常的生氣,他怎麼說?假如你就是乞丐,怎樣來讀出此時你心裡的氣憤呢?
3、乞丐怔住了,是什麼事,讓原本生氣的乞丐怔住了呢?
4.搬磚真的有那麼難嗎?你們也試試。(學生動手操作並談體會)
對於中有一隻手的乞丐來說,搬磚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他用異樣的目光看著女主人,
5、他的目光為何變的異樣了,他在想些什麼?終於他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手搬起磚來。在他終於作出決定之前,他想了些什麼?帶著對這三個詞的思考(怔住了、異樣、終於),請同學們自己用心反復讀讀這段話,試著走進乞丐的內心世界,感受此時此刻乞丐的所思所想。
(師生交流)當我們細細品味這些文字時,我們體會到了乞丐內心的變化。讓我們再來讀讀這一段,把他的心理變化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6.獨臂乞丐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那位雙手健全的乞丐呢?當女主人讓他搬磚時,他是怎麼做的?迅速讀第八自然段找一找。(通過表演理解鄙夷和不屑)除了是不屑那20元錢,還是別的什麼?
四、感悟道理、總結升華:
1.正是通過搬磚這件事,女主人讓乞丐明白了什麼?那到底什麼是人格呢?(板書:自尊自強)
2.女主人是只讓這一個乞丐明白了做人要自尊自強嗎?可課文卻只重點介紹了這個乞丐,知道這叫什麼嗎?這就是「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在今後我們寫作中,也可以用上這種寫法。
3.為了感謝女主人,多年後他又重返女主人的家,想報答她,可女主人怎麼說的,怎麼做的呢?(師生讀對話)
4.聽了這段對話,乞丐又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你覺得女主人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生)
【通過以上環節,讓學生感受到女主人看似冷酷無情的做法,其實卻飽含著莫大的關愛之情。敘事是為了寫人,敘事的語言每一句都是為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質、內心世界等服務的,體會事與情之間的關系。文中的兩個人物形象是相輔相成的。女主人用真誠和愛心喚醒了乞丐幾乎泯滅的自尊自強的意識;而乞丐後來的拼搏與成功突顯了女主人的崇高與偉大。最後達到感情的升華:女主人和乞丐故事譜寫了一曲點擊人生價值觀的二重奏。它啟迪我們所有的人,唯有自尊自強,人生的價值才會發出錚錚的強音。】
五、總結:
通過學習,你有什麼收獲?其實只要努力,人無所不能,希望同學們都能做一個勤奮努力,無所不能的人。
板書: 8.女主人與乞丐
女主人的幫助
獨臂乞丐 —————————— 董事長
(可憐) 自尊自強 (體面)
『玖』 乞討女子自稱「貌美如花」不想上班,是真乞丐還是博眼球
想都不用想,絕對是為了博眼球啊!
不過,對於該女子來說,應該也得償所願了吧,已迅速成為麗江網紅。但這樣的網紅,總感覺有些變了味。尤其是,該女子的左右手上還分別寫著兩個很大"孝"和"禮"字。
我很想知道,這是表達孝道的一種方式嗎?你家鄉的父母看到你因"貌美如花,不想工作"而上街乞討的時候,他們能感受到你的"孝"和"禮"嗎?恐怕更多的會是"惱"和"怒"吧!
我是香草珠兒,
心理成長,心靈提升,我們一路同行!
請關注公眾號:香草珠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