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下巴下面及頸部長疙瘩怎麼辦
下巴下面及頸部長疙瘩,最常見的就是淋巴結炎、下頜下腺炎,其次是腫瘤和轉移癌。顏面和頸部淋巴循環極為豐富,由多數網狀淋巴管所組成,有成群成組的淋巴結(圖17),收納匯集口腔及顏面部各區域的淋巴液。淋巴結的功能不僅能過濾進入淋巴液中的微生物、顆粒物質(如塵埃、異物)與細胞(腫瘤細胞),而且還能破壞毒素,是機體防禦的重要屏障之一。因此,在許多疾病中常伴有淋巴結炎或腫大的合並症。(1)淋巴結炎。頜面部淋巴結炎多來源於牙源性炎症,如齲齒引起的根尖炎、牙周病;慢性扁桃體炎也可以伴發頜下淋巴結炎。急性淋巴結炎治療不徹底,可轉變成慢性淋巴結炎。開始時淋巴結較小,比較硬韌,有時有輕度壓痛,呈扁圓形,邊界清楚,可以移動,若炎症反復發作,則常有粘連。淋巴結一般有黃豆或蠶豆大小,發炎時可時大時小。如此可持續較長時間,但機體抵抗力下降,可反復急性發作,表現為急性淋巴結炎。慢性淋巴結炎如淋巴結已呈纖維性增殖性改變,則不可能完全消退。慢性淋巴結炎一般全身症狀不明顯。(2)結核性淋巴結炎。結核性淋巴結炎最初可在下頜下或頸部一側發現單個、多個或成串的淋巴結,緩慢腫大、較硬、無疼痛,或有輕微壓痛,與周圍組織無粘連,可移動。繼續發展,淋巴結與周圍發生粘連,各個淋巴結也相互融合成團,形成不能移動的結節性腫塊,有時可有棗或雞蛋大小。病變停止發展則腫塊較為堅硬。如未得到相應的治療,全身抵抗力下降,淋巴結發生乾酪樣壞死、液化,形成寒性膿腫,皮膚表面無紅、熱及明顯壓痛,捫之有波動感。如膿腫自潰或經切開後,可流出豆渣樣或稀米湯樣膿液,膿腫破潰後形成經久不愈的竇道或瘺管。(3)下頜下腺炎。病史較長,從幾個月到幾年。發病早期,進食後患側下頜下區可出現輕重不同的急性炎症過程,口內有帶成味的分泌物,常在下頜下區有不適或微痛,下頜下緣內側較深處可摸到腫大的下頜下腺,有壓痛,質地稍硬,口底部舌頭下面下頜下腺導管可捫得涎石或導管呈條索狀,導管口紅腫,擠壓下頜下腺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拍X線下頜咬合片或下頜下腺側位片,可見有高密度結石影像。(4)涎腺混合瘤。為涎腺腫瘤中最常見的一種,以腮腺最為常見,下頜下腺也可發生。早期表現為在耳垂周圍或下頜下區的無痛性腫塊,呈球狀、分葉狀或不規則狀,周圍邊界清楚,活動,與周圍組織無粘連,質地中等硬度,捫診時呈結節狀。腫瘤生長緩慢,與進食無關,病史可數年或十餘年。腫瘤體積如杏核、核桃、雞蛋大小,甚至大如拳頭。(5)下頜下及頸部轉移性腫瘤。該情況約占頸部惡性腫瘤的3/4,在頸部腫塊中,發病率僅次於慢性淋巴結炎和甲狀腺疾病。原發瘤絕大多數發生在口腔、鼻咽部或頭頸部。腫瘤轉移性淋巴結腫大、質地較硬,初起時常為單發、無痛,尚可被推動,以後迅速增多,腫塊呈結節狀,固定,並可出現局部或放射性疼痛。必要時及早進行活組織檢查,或將腫大淋巴結切除進行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