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倪海廈傷寒論筆記(八)
桂枝加葛根湯的方證對應就是只要有太陽中風且還有項背強痛不舒服,太陽中風是什麼症狀,大家應該還記得,我還專門發一個表進行對比,發熱,汗出,惡風,這是太陽中風,我們通常把他叫做桂枝湯證,如果還有項背強痛不舒服,那就是桂枝加葛根湯,通常在治療面部中風的時候效果明顯。大家可試試。但是有一點就是切記,葛根一定要大於桂枝的量,如果開少了,那個可能就看不到效果了或者說效果不明顯了。
我們頭面部是胃氣分布最多的地方,為了把頭面部皮膚肌肉麻痹的現象去掉,我們在煮桂枝加葛根湯的時候,用大火去煮,取他的氣,發散的力量最強的,這個時候用湯劑比用散劑的效果要強一些。
當然,對於面部中風的病人,可以針葯並施,先扎針灸,針灸扎完以後,再把湯葯喝上,這樣的效果那肯定是比單用針灸或者是單用中葯要好得多。所以,我對所有的病,都主張針葯並施,針灸去疏通經絡,再用上中葯,那就是水到渠成事。打個比方,就像家裡的下水道堵了,我們可以單用那種簡易的疏通器去疏通,這個簡易的疏通器就好比是針灸,也可以用草酸或者是其他的疏通劑,這些疏通劑就好比是中葯,如果你是單用簡易的疏通器,對一些輕微的堵塞也能疏通,對於一些稍微堵得嚴重的,可能也有點效果,同理,單用疏通劑也是同樣的一個道理,所以,兩樣同時用,那個效果就不一般了,簡易的疏通器把堵點把它搞鬆散,再用疏通劑去化解,再放清水去一沖,很快就疏通了。
針灸加中葯就是這樣一個道理,特別是對於一些慢性病,用這樣的方法簡直就是沒得說的了,當然,用中葯的前提是方證對應,必須要對證。所以,桂枝湯加一味葯就會針對不同的症狀。桂枝湯是基礎方,看你加什麼葯,你想要這個葯性到達什麼地方,都可以。
打個比方,如果你的臉上有青春痘,桂枝湯可以到臉上去,但是這個痘與葛根沒有關系,但是,葛根可以生津止渴,他可以把水提升到最高,葛根可以化膿,中醫的概念,化膿的話,膿一定有濕,有熱,我們不可能只除濕不除熱,或者只除熱不除濕,這是不對的。
所以,西醫的抗生素它只是袪熱而已,是可以把細菌殺掉,但它不能除濕,也就是說沒有改變環境,環境沒有改變,也就是說濕還在裡面,所以,他會再犯,也叫做復發。打個比方說,大家可能有好大一部分人都聽過張大春的健康觀念的演講,講得很好,也確實是這樣,至於有的人說張大春就是一個直銷演講高手,這個我們不去管他,我們只要接收他的健康觀念就可以,也叫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吧。
就像那個滅蒼蠅的故事一樣,有一堆垃圾在那裡,會有很多的蒼蠅,西醫就是看到有蒼蠅有把蒼蠅給滅掉,過幾天又有了蒼蠅,那就再一次滅蒼蠅,就這樣一直都在滅蒼蠅,蒼蠅是越滅越多,這就是西醫治病的觀念,環境永遠都沒有改變,肯定是越滅越多,滅死的那些蒼蠅又堆在那些垃圾上,時間一長,那些腐爛的蒼蠅可能就會轉換成其他別的比蒼蠅更厲害的蚊蟲出現,這就是西醫說細菌變異,所以說,西醫只會把病越治越復雜。
但是中醫就不一樣了,不管是蒼蠅還是老鼠或者是其他的什麼蛇蟲螞蟻,只要把這里環境改變了,把這里打掃得乾乾凈凈的,還會有那些蛇蟲螞蟻蒼蠅嗎?所以,中葯有好多都是除濕的葯,中醫在開中葯的時候,知道了有熱有濕,當然就會把去熱的葯和除濕的葯一起開,既要去掉炎症,還要改變環境。去熱的例如像黃芩,黃蓮,黃柏,麥冬,連翹,梔子,竹葉,玉竹,大家最熟悉的菊花,金銀花,等等性寒的葯都有去熱的作用,那麼除濕的例如像知母,白術,佩蘭,蒼術,蒼耳子,砂仁,豬苓,車前子或者是車前草,大家最熟悉的像山葯,茯苓,薏米等等。
葛根這葯可以升水,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發汗發掉以外,最重要的是葛根可以從腸胃裡面一路通出來,還有喉嚨很乾燥的時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讓下面的津液往上走,上到喉部來。「本草」寫葛根可以通痹、發癰;通痹、肌肉麻痹沒有感覺,用葛根;發癰疽。
可能是長腫瘤在裡面,可能只是發炎在裡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膚表面上,葛根可以把它推出來, 所以葛根很好用。
葛根可以升水,把水升到頭面上來,所以面部中風、口歪眼斜、肌膚麻木不仁,處方裡面一定加葛根,葛根可以通痹,讓肌膚活絡起來,把肌肉抒解開來,所以葛根功能是往上升,在頭、面、頸、脖子的部份。葛根有升引水氣,解散凝滯之力,所以葛根有通痹、解毒、 排膿、破血諸功。
對太陽病項背強不舒服,強直拘急,流汗,怕風,我們用桂枝加葛根湯以外,也可以用針灸,下「後溪」、「申脈」,「大椎」放血去熱,上下強硬處再拔火罐。只下「後溪」、「申脈」也可以。
面部中風、口歪眼邪、在對側「合谷」下針,先麻醉,再「地倉」透「頰車」,矯正後,針「人中」、「承漿」定位,再開「桂枝加葛根湯」給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吃下去,第二天全部回正,麻感會全去掉的。
臨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會見到桂枝加葛根湯證,因為小孩子很皮、很好動,流汗很多的情況下吹到風,因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還有一種情形,體力勞動工作的人,冬天勞動的時候,汗出的同時傷於寒,到了來年夏至以前,發為溫病,可能也會用到桂枝加葛根湯或者是葛根湯。
臨床上,看到扁桃腺發炎,針灸用少商、商陽放血,扁桃腺點刺放血;配合列缺、照海。湯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湯,加上連翹、銀花、浮萍、蟬蛻,這里的葛根用到四錢就可以。
2. 倪海廈《人紀系列針灸篇》筆記之3.足陽明胃經
氣血流走完大腸經後,進入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脈起於鼻樑,過鼻子兩側,上入齒中,環唇,下交承漿,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上關穴與膽經相交,循發際至額顱。
別支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從缺盆下到乳中,經過腹部到到達氣沖,入大腿正面髀關穴,直下到膝蓋骨,過小腿到腳背,到第二指的厲兌穴,足陽明胃經走完。
《內經》中說: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也就是說胃是人體的糧倉。
胃為黃腸,當食物進入胃的時候,正常的胃會把壞的食物排出,所以當你吃到不好的東西就會開始反胃,惡心想吐,拉肚子。
五味:酸甜苦辣咸。
甜味入脾胃,但是只有天然的甜才可以哦!
如:麥芽糖甘蔗等等。人工糖可不算。
水是腎臟,腎臟出問題時會把土淹沒掉,五行相剋,水克土,那胃是腎之關,也就是腎關門的地方。
所以嚴重的腎臟病,尿毒症,除了極度的眩暈以外,就是惡心,不斷的吐,這是因為水太重,害到胃,而不是有胃病。
為什麼要講這些呢?
是希望大家明白,中醫是治療的是一個整體的人,不是只治病,中醫講究五行的相生相剋陰陽平衡。
胃經是多血多氣的,胃裡沒有東西就會沒有力氣,看一個生病人是否有好轉,就看有沒有胃口想吃飯。
胃經的循行時間早上7-9點,這個時間大家要吃早餐,如果長期不吃早餐小心膽功能的受損,出現膽結石,膽囊炎等。
胃經共45穴
有些穴會常用到,有些穴基本上用不到,咱們做家庭養生,記住常用的就好了,不然會被弄暈的。
第一個頭維穴:足陽明,足少陽之會,發際轉角處。說話時會有脈在動。疏風止痛,清頭明目之效。
下關:用於中耳炎牙科問題還有下巴脫臼。
頰車穴:治中風口眼歪斜,疏風活絡,通利牙關。像張口困難啊,牙痛啊,頰腫啊這些都可以用頰車。
承泣穴:在眼睛下方,眼眶骨頭上面一點是足陽明,陽蹺脈,任脈會穴。
四白:承泣下約一寸是四白。這兩個穴位都在眼睛附近,所以可以調理眼睛問題。
按揉四白穴還可以起到美容的作用。
巨髎穴:沿四白下來到水溝平齊處就是巨髎,多用於牙痛,局部肌肉麻痹。
地倉穴:足陽明胃經與陽蹺脈的交匯會。嘴角旁邊,沒有地倉說明胃氣不夠。
大迎:地倉和頰車中間,很少用到。
人迎穴:人迎穴處是人迎脈,人迎脈在,胃氣就有,人就可以救活的。
水突穴:治療瘰癧,甲狀腺腫大。
瘰癧:在頸部皮肉間可捫及大小不等的核塊,互相串連,其中小者稱瘰,大者稱癧,統稱瘰癧。
缺盆,氣戶,庫房,屋翳,膺窗,每隔一個肋骨一個穴。與任脈相距4寸。
它們都在胸部,所以都有寬胸理氣之效。
乳中,乳根,這幾個是乳房問題近取穴。
當然還可以豐胸[偷笑]
謝老師說的乳三針:肩井穴膻中穴乳根穴,治療乳房疾病的基礎方。
不容穴:從不容開始,胃經與任脈相距2寸巨闕旁開2寸,吃進去的食物不容納,一吃、一喝就吐用不容穴。
承滿穴:胃口不好,吃一點就飽了,用它。
梁門,關門,太乙少用,揉腹時都能照顧到。
滑肉門穴:可減肥哦!治療肥胖胃疼嘔吐。
肉吃多了不消化就用滑肉門把肉肉滑出體外。
如果孩子不長肉,長高也慢怎麼辦?
倪師經驗穴:太乙+滑肉門+身柱穴=長高長強壯。
天樞穴:大腸募穴。按揉天樞的位置會疼是有宿便,宿便有寒熱之分。
寒:幾天不上大便也不會難受,小便清長,可以灸天樞。
熱:肚子會痛,難受,小便黃色,揉天樞或者下針。
倪師:腹四針。
神闕上4寸中脘(胃募穴),下4寸關元(小腸募穴),神闕旁開2寸天樞(大腸募穴)。
治療腹部的問題。
外陵,大巨:略過[偷笑]
水道穴:與水分同用,通利水腫,可治療腹水。
歸來:月經不來時就灸歸來吧。
睾丸縮到腹部也用歸來。
髀關,伏兔,少用略過
陰市穴:治療膝蓋冰涼。
有人腳晚上才疼,也用陰市。
梁丘穴:胃經的郄穴,消炎用。如果青春痘總長在胃經上,試試梁丘。
梁丘還可以止胃酸,突然的胃反酸。
犢鼻穴:膝痛麻木不仁,難跪起。
倪師治療膝蓋問題的五穴四針:鶴頂,內膝眼,外膝眼,陰陵泉,陽陵泉這五個穴能治療膝蓋的所有問題。
足三里穴:胃經的合穴,屬土,胃經也是土,所以是本穴。
是我們身體的大穴。
有句話說:肚腹三里留,就是胃脘部的問題都可以用到足三里穴。
男人過三十歲後要長灸足三里穴,胃氣會很好,可健康長壽。
足三里還有導熱下行的作用,經常灸艾灸會出現燥熱,那麼我們可以灸足三里或者三陰交跟湧泉穴來導熱。
順便介紹下足三里下一寸的奇穴:闌尾穴。
突發闌尾炎的時候,在這里有壓痛,可用於診斷也可用於治療。
注意:因為足三里會增加胃蠕動,所以胃出血時不適合用。
上巨虛:乳房腫塊的用它效果很好。
下巨虛:肚臍以下的硬塊,子宮,卵巢的腫塊可以選下巨虛。
上巨虛治療肚臍以上的硬塊,下巨虛治療肚臍以下的硬塊(硬塊要長在足陽明胃經上哦)
條口穴:治腳麻。倪師說:條口透承山,專治五十肩,有敢下針的可以試試。
豐隆:胃經絡穴,祛痰豐胸用豐隆都很好。
解溪穴:胃經的經穴,屬火,火生土,所以解溪是胃經母穴。
虛則補其母,虛症時可以用。
如頭疼在胃經上,已經好多年了,就用解溪。
陷谷穴:胃經的俞穴,出現時症用俞穴。
如胃經是早上七點到九點,一到這個時辰就出現頭疼臉腫發脾氣等等都屬於時症。
內庭穴:胃經的滎穴,屬水。
手陽明大腸經,經過下牙,牙疼用合谷
胃經,經過上牙,所以上牙疼用內庭。
內庭穴可祛胃火,胃火大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用它效果很好。
最後一個厲兌穴:胃經的井穴,屬金,土生金,所以是厲兌也是胃經子穴,實症用此穴。
井主心下滿,心口悶心口痛,治療動脈堵塞,病人感覺有人在血管裡面清掃衛生的感覺很舒服。
所以常用於動脈血管堵塞用。
3. 倪海廈老師講「合谷穴」的用法
倪海廈老師是針葯並用的中醫大師,不僅理論造詣很深,而且具有幾十年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經他治癒的疑難雜病患者不計其數,享譽海內外中醫界。下面摘錄他在《針灸大成》課上講解「合谷穴」用法的一段精彩內容,以饗讀者。
這個合谷穴怎麼找呢,把病人手一握,虎口高起來的地方,最高點就是合谷。合谷是非 常大的穴道。陽經有原穴。陰經沒有原穴。合谷穴就是陽經的原穴,原穴沒有井榮俞經合屬性。前面我們有治療法則就是原絡治療法。
就是取它當病經的原穴。我們合谷穴就是大腸經的原穴,那所謂的原絡治療,這個「原」就是病經,「絡」就是指表經或里經的絡穴。
大腸經又痛又酸,就用原穴,對面的原穴下針,針原穴就像你跟身體講話,我知道你的 病在大腸上面,這時候扎肺經的絡穴,表經跟里經的絡穴,肺經的絡是列缺。你今天下原穴,再下表經或里經的絡穴,病就去掉。這樣就是原絡治療了。
陰經沒有原穴,陽經才有。那大腸經的原穴,就是合谷。虛症或實症都可以治療。
這合谷用法非常多。第一個如果你灸合谷,沒事用隔姜灸,用在臉上青春痘很多,效果最好。灸了以後臉會很乾,就不會再出油,用在油性皮膚上,氣很旺,灸合谷。那女人美白呢,灸合谷,皮膚會變很好。我們有一個奇穴,叫牙痛合谷哦,這是大拇指的地方,我們看內側的時候,這邊有個骨頭,那邊有個骨頭,這是合谷穴哦,在這兩個骨頭快到交叉點的這邊有個穴道,就是牙痛合谷。
大腸的脈是走到上面的牙齒,所以上牙痛 在大腸經治,我們下牙疼合谷穴。右邊上牙痛,我們會扎左邊,因為左病右治嘛。左邊牙齒痛,下右邊。正好門牙痛,兩邊都下。牙齦腫脹很大,齦交放血,刺破放血出來。下針也可以,一般是針刺下去,血出來就好了。這是牙痛的止痛穴,這個地方有脈,要用指甲切一下。你表面上可以看到青筋,不要扎到青筋,青筋就是靜脈。把它移開一點,穴道很大。扎牙痛合谷,不要太靠近骨邊,會傷到骨膜,順著骨邊下去很痛。
合谷穴婦人懷孕時不可以下。你們就記得合谷穴,懷孕不可下針,可瀉不可補。現在你知道補瀉啦!大腸經是從四肢末梢往身上走,如果順著氣血下針,就是補。同樣一個穴道,逆著下針就是瀉。孕婦在合谷上可瀉不可補(因補了會落胎)。
如果是肩抬不起來,痛在這邊,針扎到合谷穴引到氣後,把它提起來,提到皮膚表層,再逆著大腸經的經下針,這是瀉。如果痛沒了,還有酸,就再提起來到皮膚表層,再順著大腸經下針,酸就去掉了。這個穴道,我一直在講,如果合谷脈動,中醫在接生小孩的時候,摸產婦的脈,中醫是看孕婦肚子在陣痛,如果合谷有脈在跳,一路跳到食指這邊,表示要生了。如果只有陣痛而脈沒有浮跳起來,就是假性的陣痛。馬上可以知道是不是要生了,因為合谷是氣脈之所在。
這是大腸經走的地方,看食指,這是左食指,我們用在小兒科,我們叫風關、氣關、命關。我們看小孩子的病的時候,把小孩子的手拿起來一看,這邊有一個黑的青筋,風關這邊。病在淺,在表,很好治。到了氣關的時候,病就比較重。到了命關,小孩子就走人。這是醫書這樣講,你不能看到病人到了命關時,你就放棄治療,你還是要看有什麼補救的方法,不到最後關頭,決不輕言放棄。這是我們看青筋,辨小兒科病症在這邊。
還要補充一點,我們身上有四個關很重要。有四個關,合谷是兩個關。腳上還 有兩個穴道,就是太沖穴。太沖就是腳的合谷,在腳大指跟二指中間。那開四關目的是什麼?
比如有病人來找你,你問病人「你哪裡痛?」,病人回答,「我到處都痛」。我們有十二經絡,病人不說那個經絡痛,你心想這是不是來踢攤搗亂的,到處都痛要怎麼下針呢?其實不是這樣,病人確實感覺不準了。這時,我們就下合谷、太沖、開四關。下完以後,病人就會說,現在我知道了,我的痛在什麼地方。然後我們再看經絡取穴道。這是我們的合谷穴還可以做診斷用,因合谷是氣穴,所以合谷穴越大越高,氣愈足。病人久病的時候,合谷肉都沒了,凹進去了。中風的人一般都是這樣子,肉都沒了,所以合谷很重要,可以看到氣的興衰。
我們再補充一點。我們有個歌訣叫面口合谷收,所謂面口合谷收的意思是,面部的病,口 部的病,都可以在合谷下針。比如說面部中風 的時候,下合谷。我們常常下面針的時候,會先下合谷,因為有麻醉作用。有時我們在面部透針的時候,因為會比較痛,所以先下合谷,這樣可以少痛一些。先下合谷,下完合谷後再去透。要透這邊的時候,記得下對側 ,也就是左病右治,右病左治的原則。
看完這段文字,讀者是不是覺得與眾不同。如果沒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和深厚的理論功底,能把一個經絡穴位講得如此生動有趣,引人入勝嗎?!
編者: YSL 言書樂 201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