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療濕疹的穴位有哪些
1、合谷(位於手背虎口處)
作用:對於一切濕疹、麻疹治療都有效果的穴位。
操作:醫者一手支撐患者的手腕,以另一手與患者握手的方式,拇指用力指壓手背。
2、百會(位於頭頂中央)
作用:對臉部濕疹的治療效果顯著。
操作:醫者包住患者頭部,用兩手拇指指壓,指壓力度給人感覺似要垂直如同穿過身體1中央一般。與天柱、肩 等穴一起按摩。
3、肩井(位於大椎與肩峰連線中點,肩部筋肉處)
操作:醫者以抓住患者肩膀的方式,用拇指稍加力量指壓。但此部分若有濕疹或麻疹,對該穴位施灸效果更佳。
4、陽池(在腕背部橫紋中,指伸肌腱的尺側凹陷處)
作用:對手部所生成的濕疹、麻疹更有效,是改善手部濕疹的有效果穴位。
操作:醫者或患者握著手腕而以拇指用力刺激。
5、大椎(位於頸根部中心的頸椎最下部)
作用:按摩可緩解濕疹的症狀。
操作:醫者一手支撐患者背部,另一手拇指指壓穴位。過敏性體質而皮膚敏感的人,在本穴位會有硬結,只要揉軟即可。
㈡ 臉上老是起痘痘艾灸什麼穴位
根據臨床經驗灸大椎穴效果不錯。但是沒有刺血拔罐來得快!
拓展資料:
大椎穴主治
發熱惡寒、頭項強痛、肩背痛、風疹、咳嗽喘急、小兒驚風
(1)神志病證:癲狂癇,臟躁,小兒驚風,失眠。
(2)皮膚病:蕁麻疹,痤瘡,風疹。
(3)頸項部疾病:落枕,頸椎病,肩背痛。
(4)外感表證:感冒,發熱,咳嗽,氣喘。
(5)其他:如瘧疾,盜汗,骨蒸潮熱,五勞七傷,胸痛,眩暈等。
大椎穴的准確位置
在脊柱區,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後正中線上。
向上斜刺0.5〜1寸,常點刺出血。也常用灸法。
大椎穴取穴
低頭,後頸部隆起最高點,下緣凹陷處。
大椎穴日常運用
①按摩:用大拇指按揉。②拔罐:用火罐留罐。③刮痧:從中間向外側刮拭。④刺血:用三棱針點刺放血1~2毫升。
用大拇指按揉大椎約200次,或按揉3〜5分鍾,每天堅持,能治療頸項痛。
㈢ 長痘痘按摩哪個穴位好
洗臉注重細節 ①洗臉前將手洗干凈,選擇痘痘專用的潔面霜,在手掌中揉搓出細膩的泡沫。 ②輕柔地從內向外打圈洗臉,力度要輕,以免刺激肌膚,留意發髻處的肌膚也要洗到並沖干凈。夏日洗臉的次數可適度增加,但一天不能超過四次。 ③把緊膚水放進冰箱里,冷藏後的緊膚水具有收斂肌膚油分、收縮毛孔的效果。但要謹記在每次潔膚後才能使用,肌膚沒有按摩哪個穴位能長高徹底清潔時千萬不要使用哦,那樣會使毛孔緊縮,將污垢穴位長高在毛囊裡面。 擦化妝品注意手法 ①剛擦完緊膚水,肌膚處在最脆弱的頸椎按摩器有用嗎,馬上使用痘痘肌膚專用的按摩穴位長高露效果最佳。即使是炎熱夏季,痘痘肌膚也需要清爽按摩哪個穴位能長高品的適度滋潤,才能穴位長高水油平衡的狀態。 ②分區塗抹潤膚露。治痘痘的中葯配方潤膚露時,要繞開痘痘生長部位,最後在痘痘上按摩哪個穴位能長高調理露。 有痘不要擠 ①不要擠壓、摳、撓抓或者摩擦已經形成的痘痘,清潔肌膚後在痘痘上擦調理露,有助於控制痘痘的惡化趨勢。 ②假如不慎把痘痘弄破了,要使用干凈棉簽在傷口周圍按摩哪個穴位能長高按壓,吸干凈膿血按摩穴位長高,立即將粉刺調理露塗抹在青春痘上,以免造成更大的治痘痘的中葯配方面。 t字部位頸椎按摩器有用嗎要留心 ①經常將吸油麵紙帶在身邊,對t字部位要及時吸取多餘油分。 ②使用t區專用面膜,每周一次單獨護理,拔除已形成的粉刺、黑頭,防止油脂積聚過多形成痘痘。 定期去角質①角質層過厚、堆積在肌膚表層造成毛孔堵塞,也是青春痘滋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每周一次清理角質,也可以減少粉刺的產生,讓毛孔呼吸更通暢。 ②要注意的是,痘痘處於化膿狀態時則不適宜進行去角質護理,避免造成痘痘破裂。
㈣ 濕氣重臉上長痘痘按摩哪個學位
對於女人來說,臉上此起彼伏的痘痘,是令人無比心煩的。傳統醫學認為,在葯物無法耐受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通過一個穴位來改善症狀,這就是位於下巴上的承漿穴。
承漿穴是任脈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在面部,當頦唇溝的正中凹陷處。每天不拘時按摩承漿穴5到6次,每次3到5分鍾,堅持按摩承漿穴之所以有這樣的功效,原因有兩個:
第一、刺激承漿穴,可以刺激足陽明胃經。中醫認為,臉上起痘痘,是胃火上炎的表現之一。清胃火,是改善痘痘的有效途徑。因此,按摩刺激承漿穴,可以通過清胃火的辦法,來實現對痘痘的治療。
第二、承漿穴是任脈的重要穴位。依據遠端取穴的理論,刺激承漿穴,可以調節宮胞,相當於調節女性的卵巢,最終起到改善內分泌的作用。而現代醫學認為,女性的痘痘總也治不好,恰恰是內分泌紊亂的結果。
㈤ 人體十大養生穴位
經過數千年的鑽研和沉澱,穴位養生的神奇療效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人體養生的穴位,希望對你有用!
人體養生的穴位
明目醒腦穴:風池。
中醫講“頭目風池主”,就是因為風池穴能治療大部分風病。風池穴位於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與耳垂齊平,常與攢竹穴、太陽穴、睛明穴、等配合,治療眼部疾病,緩解眼部症狀。按揉以上穴位,同時配合頸椎矯治,對治療近視眼有很好的療效。此外,按揉風池穴和周圍肌肉,可以有效地緩解頸椎病、外感風寒、內外風邪引發的頭痛,以及長時間低頭工作導致的頸部疲勞。工作間隙,輕叩風池穴,可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
養胃穴:中脘。
中脘穴在腹部正中線上,胸骨下端與肚臍連接線中點處,按壓時會有酸痛感。胃不好的人可以常按中脘穴。急性胃刺痛患者可點按中脘穴,用手指按壓10秒,松開,再壓,如此反復,三五分鍾就可緩解症狀;慢性胃不適患者可按揉中脘穴,用手掌輕揉,可促進消化;急性胃腸炎患者在按揉中脘穴的同時,還可以按揉天樞穴(位於肚臍旁2寸處)、大巨穴(位於臍下2寸旁開2寸)配合治療。
補腎固元穴:關元。
肚臍以下3寸(約為除拇指外四根手指並攏的寬度)處就是關元穴。按揉關元穴可補充腎氣,延緩衰老。對男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緩解腎虛、腰酸、掉發等問題。對女性來說,按揉關元穴可以治療和緩解很多婦科病。按揉關元穴前,要先搓熱手掌,將掌心對准腹部的關元穴做搓揉的動作,由輕到重,直到感覺發熱。
養護心臟穴:內關。
伸開手臂,掌心向上,握拳並抬起手腕,可以看到手臂中間有兩條筋,內關穴就在離手腕距離兩個手指寬的兩條筋之間。按揉內關穴有助於血氣暢通,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次按揉3分鍾左右,直至局部感到酸麻。除了保護心臟,內關穴還是個救急的穴位,在病人突發心臟病時,先讓病人平躺,在等待急救期間,配合按揉內關穴可起到緩解疼痛的效果。此外,按揉內關穴還能緩解頭疼、口乾、嗓子疼、頸椎病、肩周炎、腰部疼痛等病症。
清熱止痛穴:合谷。
合谷穴又稱虎口,位於拇指和食指合攏後,隆起肌肉最高處。合谷穴有清熱解表、鎮靜止痛的作用,對頭面部疾病,有很好的緩解和治療作用。由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燒、上火牙疼,吃了葯不能馬上見效,均可通過指壓合谷穴來緩解,力道以感到酸、麻、脹為宜。如果伴有發燒,可用瓷湯勺刮頸後部皮膚或用手指揪拉周圍皮膚,直到發紅發紫,有助於排出熱毒,較快退燒。
解腰背酸痛穴:委中。
位於膝內窩腘窩處中點。中醫講,“腰背委中求”,長期久坐、姿勢不當造成腰背和肩膀不舒服的上班族或常感腰酸背痛的老年人,常按委中穴可以通暢腰背氣血。按揉委中穴時,力度以稍感酸痛為宜,一壓一松為1次,一般可連續按壓20次左右。值得提醒的是,腎虛引起的腰痛還是要以補腎為本。
舒筋活絡穴:陽陵泉。
陽陵泉在小腿上,找它的時候要端坐不動,用手摸腿,膝關節外下方有一個突起,叫腓骨小頭,腓骨小頭前下方的凹陷就是陽陵泉的位置。平時按揉陽陵泉,再配合活動肩膀,可以緩解肩膀周圍的疼痛。此外,陽陵泉還對乳房脹痛、兩肋脹痛,肋間神經痛有緩解作用。
“全能”穴:足三里。
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的位置在外膝蓋窩下方3寸。中醫有“肚腹三里留”的要訣,說的是,如果我們有肚腹部的疾病,如慢性胃腸炎、慢性腹瀉、胃寒等,都可以按揉足三里。另外,足三里對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腦出血、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也有很好的預防作用。白領和亞健康人群,每天按壓足三里10分鍾,能減輕工作壓力,緩解疲勞。
滋陰養顏穴:三陰交。
三陰交被稱為女人的穴位,位於小腿內側,腳踝骨的最高點往上3寸處。按揉三陰交,有助於打通人體淤塞,保養子宮和卵巢,還有調月經、除斑、祛皺、祛痘,治療皮膚過敏、皮炎、濕疹的作用。從經期前三天開始,每天按揉三陰交,堅持三個月,可以緩解月經不調、痛經等問題。按揉時,將拇指直立放在穴位上,先向下按壓再揉,每次1分鍾左右,停歇後再揉。因為按揉三陰交有調暢人體氣血運轉的作用,所以不適合孕婦。
安神健體穴:湧泉。
湧泉穴為腎經之首,位於足底,在足掌的前1/3、彎屈腳趾時的凹陷處。民間有“三里湧泉穴,長壽妙中訣;睡前按百次,健脾益精血”的說法。每天洗腳後,用雙手大拇指摩搓兩足底湧泉穴10分鍾左右,有助睡眠。神經衰弱的人,可將時間延長為半個小時。天氣轉暖後,可赤腳或穿襪在鵝卵石路上散步,刺激湧泉穴。
最後,專家提醒,平常按揉穴位可以治療和緩解疾病,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但並不意味著包治百病。除了局部按揉外,還要調整全身的狀況。值得注意的是,穴位按揉雖然簡單有效,也並不是人人適合,尤其是孕產婦和體弱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要隨意嘗試。
日常養生穴位
1:太白穴,緩解腳痛
位置:將一隻腳擱在另一條腿上,會看到腳部中心有一條橢圓形的弧線,這就是足弓。這個弧線的起始點,就是太白穴所在位置。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感覺,走一段路後會發現腳部疼痛,回家就脫掉鞋捏捏腳,可有效緩解腳部疼痛。其實,這是因為您按摩刺激了腳掌前面的太白穴,因此會有減痛的效果。
專家指出,刺激太白穴除了用手按摩外,可採用脫掉鞋襪,將腳立起,用另一隻腳的後跟來踩踏的 方法 刺激太白穴,這樣刺激穴位的效果更佳。這是因為除了腳部更好使勁外,是取身體左右平衡的原理。身體長得很對稱,左右腳、左右手都是兩兩相對的,就像天平的兩邊。在按摩時,有意識地用身體的一側來按摩另一側,可以更好地調節身體的平衡。
2:委中穴,緩解腰背痛
位置:應採用俯卧的取穴姿勢,委中穴位於腘橫紋中點,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中間,即膝蓋里側中央。
腰椎間盤突出、腰腿疼痛、肩膀麻木,包括後背筋膜炎等,都可以按揉委中穴。膀胱經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按揉此穴可以分清降濁。此外,肩周炎患者還可試試把右手指從後背盡量對左手指尖,再反過來。通過這樣交叉,類似搓澡的動作,對緩解疼痛效果很好。
3:陽池穴,保護腕
位置:陽池穴和大陵穴分別在手腕的背面和內面,也就是腕背橫紋的中點處。
在中醫中,許多穴位是兩兩相對、互相匹配的。陽池穴和大陵穴就是這樣一對穴,都在手腕上,一前一後保護著腕關節。關節是身體當中活動最多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磨損的地方,尤其是手腕。
打電話時可以按摩這兩個穴位:用肩膀夾著話筒,站起來,一手刺激另一手的穴位,既避免了久坐的壞處,還可以保護手腕。
4:內關穴,改善心臟功能
位置:內關穴位非常好找,在腕橫紋上面兩橫指,我們稍微用點勁,有兩個大筋,在兩個大筋之間就是內關穴,輕輕按壓有一種很酸脹的感覺。
心痛、心悸、胸痛是中老年人常見疾病。經常按摩內關穴,就可以起到一個保護心臟的作用,能夠寧心安神、理氣止痛,還可以治療暈車、暈船等,對懷孕前3個月惡心、嘔吐的妊娠反應療效也很好。按摩內關穴時,可沿著手腕上下方向或用硬幣側輪滾動按揉,每天按揉半小時。
5:陰陵泉穴,幫助腿部消腫
位置:膝蓋內側橫紋向上,會摸到一個突起的骨頭,順著骨頭的下方和內側摸,會摸到一個凹陷的地方,這里就是陰陵泉所在位置。
很多中老年人做了一天家務後,會發現自己的小腿腫脹。這是小腿長期在同一姿勢下,氣血無法順行而導致的腫脹。這時候要用“小腿消腫穴”陰陵泉。每天在這個穴位刺激3-5分鍾,讓氣血順利通行。另外,盡可能不要長期保持同一個姿勢,有利於全身的氣血循環,避免身體的僵硬。
6:曲骨穴,消除前列腺炎
位置:在小腹部,由肚臍從上往下推,會觸摸到一個拱形的骨頭,這塊骨頭就是恥骨,在這個拱形邊緣的中點的位置就是曲骨穴。
曲骨穴和膀胱泌尿系統的關聯最大。但凡與之相關的疾病,如通利小便、調理月經等,都可以找曲骨穴,是治理下焦疾病的一個重要穴位。每天按摩曲骨穴50至100次,可以很好地緩解前列腺的壓力,解決尿頻尿急等小便問題。
㈥ 濕疹可以艾灸哪些穴位
您好,艾灸是可以治療濕疹的。一般以清熱利濕,養血祛風止癢為主。具體艾灸的穴位:阿是穴(局部患處)、止癢穴(曲池穴上2寸)、合谷、三陰交、曲池。每穴10-20分鍾每次。
㈦ 按摩什麼學位能治濕疹
特效穴位:
頭頂的百會,頸後的天柱,肩部的肩井,背部的肺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上髂、次髂、中髎、下髂,腹部的巨闕、期門、天樞、肓俞、大巨、關元,手部的陽池,足部的太溪等穴位。
按摩療法:
(1)按壓頭頂的百會穴,肩部的肩井穴,背部的肺俞、三焦俞、腎俞、大腸俞、上髎、次髂、中髂、下髂穴各30次,力度重,以脹痛為宜。
(2)按揉頸後的天柱穴,腹部的巨闕、期門、中脘、天樞、肓俞、大巨、關元穴各30至50次,力度輕柔。
(3)掐按手部的陽池和足部的太溪穴各30至50次,力度適中,以酸痛為佳。
㈧ 按摩就能改善皮膚,按哪些穴位有奇效
在中醫的一些癥候以及疾病當中,我們聽到最多的就是濕氣比較重,那麼長時間的濕氣比較重的話,主要的臨床表現就是手腳冰冷麵色蒼白的蘿卜說,在並發一些脾胃虛的話了么,會出現一個食慾不振,那麼整個人看起來面色就是非常的不好,為了改善我們的皮膚狀況,那麼常常會,通過選擇一些按摩的方式和運用一些化妝品來改善,那麼,其實如果說要改善我們的皮膚的話,最根本的就是注意一定不要熬夜,要盡早睡覺,保持一個好的生活習慣。
也可以按摩我們的太陽穴按摩太陽穴的話,促進血液的流動,增強血液的代謝作用,以此來清除血管裡面多餘的一些毒素產品。如果說我們的面部水腫或者是長期熬夜帶來的一個面色灰暗的話,那麼就可以按太陽穴是因為太陽穴和我們的面部神經有著直接的關系,除了這些按摩的方法之外,那麼一定要注意的就是休息,早睡早起盡量不要熬夜。
㈨ 治療小兒濕疹的按摩穴位
最佳答案檢舉 按摩方法一 1.常用手法 (1)清肺經300次,清大腸100次。 (2)患兒仰卧,家長以拇指和食、中二指對稱撮拿百蟲穴5次。 (3)按揉曲池、足三里穴各1分鍾。 (4)患兒俯卧,家長以小魚際揉法沿脊柱兩側從肺俞開始向下,沿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到八髎穴、往返治療,時間約5分鍾,同對以指按揉上述穴位。 2.隨證加減 (1)濕熱型:全身皮膚散見疤疹,患處灼熱瘙癢,伴心煩口渴,精神倦怠,大便不暢,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常用手法加 ①清小腸300次,退六腑100次。 ②按揉陰陵泉、三陰交穴各1分鍾。 (2)傷乳食型:皮膚散見皮疹,局部有癢感,伴見厭食,肚腹脹痛、大便酸臭,或溏或秘:舌苔厚膩。常用手法加 ①按揉中脘穴1分鍾。 ②揉板門200次。 ③運內八卦200次。 ④推下七節骨100次。 按摩方法二 1.常用手法 (1)以姆指指腹按揉曲池,環跳,陽陵泉穴,每穴操作1分鍾。 (2)患兒俯卧位,家長以拇指、食、中三指捏拿膈俞穴處的肌肉10~20次。 (3)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穴各1分鍾。 (4)家長以大拇指掐揉足三里、三陰交穴各20次,掐血海穴50次。 食慾過於好,一般是胃熱,要吃清淡點